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英语文学历史及分类简介

发布时间: 2020-09-12 09:30:14   作者:译聚网   来源: 外语爱好者   浏览次数:
摘要: 古代英语诗歌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宗教诗和世俗诗,威廉一世1066年征服英格兰后,也带来了诺曼语(Norman),不过古英语诗歌仍然...



古代英语诗歌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宗教诗和世俗诗。威廉一世1066年征服英格兰后,也带来了诺曼语(Norman),不过古英语诗歌仍然继续传播,古英语也仍在广泛使用。13世纪早期英格兰独立后,英语才真正开始转变。随著诺曼人进入主流文化,法语也渗入社会下层,改变了很多古英语的语法和词汇。虽然英语并没有转变成罗曼语言,不过乔叟的英语比之前一个世纪的英语要贴近今日很多。一般英语使用者读乔叟的作品(中古英语)是有困难的,但仍能领会大意;读《贝奥武夫》就必须要用近现代译本了。

中世纪末期(1200-1500),骑士爱情的主题进入英格兰,作家们开始书写浪漫作品,形式有韵文或散文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亚瑟王的故事。诗歌《高文与绿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就包含了当时文学的很多重要特征:亚瑟王时期的背景、侠义骑士的行为举止和宗教寓意等。

此时期的英语戏剧非常宗教化。城镇中上演神秘剧(mystery plays)庆祝主要的宗教节日,相对不太正式的面具哑剧(Mummers play)也传达著基督教的思想。

英格兰文学史上第一位大作家是杰弗瑞·乔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他使用中古英语写作,最著名的作品为《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是一群去坎特伯雷(Canterbury)的朝圣者在旅途中各自讲述的故事,敍述形式迥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因此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故事的内容也是形形色色。虽然乔叟是英语作家,他也受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启发,特别是意大利。《坎特伯雷故事集》深受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十日谈》(Decameron)的影响。文艺复兴已经逐渐向不列颠传来。1476年印刷家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将印刷机引入英格兰后,白话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宗教改革带来了白话文的礼拜仪式,最终产生了《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对英语文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英语文学的文艺复兴一直延伸至17世纪中叶查理二世复辟为止,在戏剧、诗歌等方面产生了莎士比亚、马洛、斯宾塞、琼森等一批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


伊丽莎白时期

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社会从几近分裂的混乱状态逐渐发展到富有强大,因此称作英格兰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英语文学也是盛极一时,尤其是在戏剧方面。

◆戏剧

意大利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开始与传统的中世纪神秘剧渐行渐远。意大利剧作家尤其对塞内卡(Seneca)感兴趣,他是古罗马时代有名的悲剧作家和哲学家,是尼禄和普劳图斯的导师。不过,意大利悲剧有一点和塞内卡的理论不同:允许在舞台上展现血腥与暴力;在塞内卡的戏剧中此类场景都是通过角色敍述出来的。英格兰的剧作家对意大利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一大群意大利演员在伦敦定居下来。乔凡尼·傅罗瑞(Giovanni Florio)将很多意大利词汇和意大利文化介绍进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动荡不安,意大利多起政治暗杀使民众对教廷的恐惧有增无减。所以,将这种暴力呈现在舞台上,对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格兰观众来讲更有感情净化宣洩的作用。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便出现在这个时期。他借鉴早期伊丽莎白戏剧的传统,创作出了至今仍没有其他英语戏剧能够超越的钜作。虽然他作为诗人和剧作家出名,但本身并不是从事文学职业,可能接受的正式教育也不多。当时律师、贵族等“大学才子”(university wits)垄断了英语舞台,他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但极有天赋,多才多艺。莎士比亚在成为诗人之前也做过演员,在戏剧之外的工作也让他有很强的优势。他的作品很少单调,因为面对的观众群很广,各个阶层的人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东西。虽然很多戏剧都比较成功,但他在晚期(詹姆士一世统治早期)才写出自己最高峰的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King Lear)、《马克白》(Macbeth)、《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暴风雨》(The Tempest)等。莎士比亚的词汇量大得惊人,后世的英国作者们都多多少少受到他艺术上或语言上的影响。

伊丽莎白戏剧领域其他著名人物有克利斯托弗·马洛(1564-1593;Christopher Marlowe)、托马斯·德克(Thomas Dekker)、约翰·弗莱彻(John Fletcher)和弗朗西斯·博蒙(Francis Beaumont)等。20世纪小说家和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认为,如果马洛不是29岁时在酒馆斗殴中被捅死,凭藉他的才华能够与莎士比亚一争高下。马洛只比莎士比亚晚几个星期出生,因此应该对他非常熟悉。但马洛的戏剧主题不同,著重强调文艺复兴文人的道德问题。他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新事物既着迷又恐惧。戏剧《浮士德博士》(Doctor Faustus)中借鉴了德国的传说,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和魔法师浮士德博士为渴求科技与魔鬼定下契约的故事。马洛本人的生活非常放浪,不过很多人怀疑这只是掩盖,他其实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密探;他的死是王室的敌人预先策划的。马洛作品使无韵体诗文更加完善,将活力和宏伟加入其中,夸张法也是他常用的手段之一。

博蒙特和弗莱彻虽没有马洛出名,但在当时也受欢迎。学界普遍认为他们帮助了莎士比亚完成了一些巅峰时期的作品。“城市喜剧”的形式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发展。


◆诗歌

16世纪末期,英语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复杂精美,有海量对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引用典故。这段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包括斯宾塞(Edmund Spenser)和菲利普·锡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斯宾塞的名作有《仙后》(The Faerie Queene),由于他的诗韵律精美,也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

除戏剧外,莎士比亚也通过改编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的模式创造出英语的十四行诗(Shakespearean sonnet)。十四行诗由外交官和诗人托马斯·怀亚特在16世纪早期引入英国。随著印刷文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用于谱曲的诗歌也流行起来。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