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新闻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2022年高考成绩即将发布,志愿填报提上日程——高考志愿如何科学填报
2022-06-23 14:52:22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春铭    本站原创    


W020220622564144868402.png

扫码观看 相关微博

  随着2022年高考落下帷幕,高考成绩即将发布,志愿填报提上了日程。填报志愿需要做哪些准备?如何科学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时需要同步考虑哪些因素?中国教育报6月20日在微博发起连麦,采访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张相林和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生涯规划中心副主任王海芳,就高考后如何填报志愿等网友关心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做好志愿填报需要做哪些准备?


  张相林多年来从事人才研究,在他看来,填报志愿,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宁静又向上的心境”。同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要充分结合“认知、选择、培养、规划”4个阶段,加强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认知、政策认知、城市认知、社会认知、未来认知、世界认知等,尤其是应该了解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了解人才战略与规划。


  王海芳建议,在等待分数的期间,考生和家长可以先了解规则,结合近3年,尤其是2021年招生投档及专业录取数据,认真分析历届考生的院校、专业等相关录取信息,了解高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等实际情况。志愿填报时,王海芳建议采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比如,80个平行志愿,一般建议“20、40、20”或者“30、30、20”。“冲、稳、保”所跨越的具体区间,要视考生所在层次、选科等综合考量,关键是要有相关的梯度。


  院校、专业和地域如何选择?


  张相林遇到过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过于自信,第一志愿北大,第二志愿清华,其他志愿选择根本不在意甚至任性。他们去了第三志愿的学校之后,说对学校失望、对专业失望,想退学。“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还是学生缺乏规划,对‘自己想要什么’不是很了解。”张相林说,在选择院校、专业和地域时,考生可以结合自己3至5年的规划,理解、辨析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大城市资源优势与个人的资源需求;一流大学与一流专业;专业的“热”与“冷”并非一成不变;热门专业与就业热门的关系等。


  在院校、专业、地域因素中,王海芳建议,地域因素相对靠后考虑。准备就读金融、经济、人工智能等专业的考生,尽量选择北、上、广、深,因为这些地方有相关专业的支撑背景,其他专业不用特别考虑地域,不要因为地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在院校和专业中,王海芳建议优先选择院校,因为一所学校的底蕴很重要。除非考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比如教师、医生和律师,可以优先考虑专业。


  志愿填报遇到分歧怎么办?


  “填报志愿常常是一家子的事。有时候父亲提出报一个专业,母亲表示反对;母亲提出报一个专业,父亲也表示反对。”张相林说,在填报志愿时,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父母可以做好资源整合,向学校的专业教师请教,向职场和社会的亲朋好友请教,还可以问问已考上目标大学的学长在大学的亲身感受、发展前景,有没有入学之后的苦恼等。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ETS新增下半年托福考位
下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需防备招聘培训陷阱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新闻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