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新闻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防备招聘培训陷阱
2022-06-21 14:55:44    法治日报    中国青年网    


  走上维权路后,刘敏才发现,被这家培训机构坑了的有六七十人。记者在一第三方投诉平台看到,平台30天内共收到112条针对该培训机构的投诉,这些投诉的主体多为在校大学生,涉诉金额从4万元到12万元不等,投诉状态均是“处理中”。


  “企业或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违反者将受到行政处罚。并且职业中介机构必须取得行政许可,否则提供职业中介服务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泰和泰(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杰说。


  轻则侵权重则犯罪


  加强监管实名登记


  身陷网络招聘陷阱、损失钱财的大学生,或许还算是“幸运”的,一些大学生在网络招聘中,本想轻轻松松日入千元,殊不知,他们正一步步被不法分子利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公开报道,即将毕业的江苏扬州大学生王海前段时间找到一份清闲的“高薪工作”——只需每天工作几小时,月入超万元。按照对方要求,王海办理了多张银行卡,每次工作就是通过手机转账、ATM机取钱。3天时间,他的银行流水金额就达100多万元,同时也获得了近3000元的报酬。


  直到江苏扬州广陵警方找上门,王海才意识到自己已触碰法律的红线。目前,相关涉案人员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移送检察机关。


  无独有偶,就读于安徽某职业学校的张林,被高报酬所吸引,加入“跑分赚钱”的队伍——提供其名下银行卡,配合对方进行资金流转,提供的银行卡数量越多,获得的报酬越多。一番操作,张林就得到3600元“劳务费”。最终,鉴于张林系院校在读生、初犯、偶犯,认罪认罚,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1万元。


  对于上述种种招聘培训陷阱,朱杰分析说,大学生权益受到了侵害,招聘机构、培训机构至少没有履行合同,违反民法典,应当作出赔偿。若机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谎称提供培训、考证、介绍工作、接收实习等,实际上并没有提供相应服务,而骗取大学生钱财,则涉嫌诈骗、触犯了刑法。


  在朱杰看来,要净化网络招聘、培训市场,保障高校毕业生权益,首先要整治虚假广告,建议平台的运营商严格审查广告发布者的主体资格,涉及招聘、培训的必须实名登记;对培训类、招聘类机构纳入信用体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对违法者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此外,大学生出校门前,学校应组织开展法治宣传,强化学生的反诈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指出,网上大量招聘培训陷阱的存在,说明监管有漏洞、有盲区,要针对网络平台和大量培训招聘机构,打造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构建24小时全天候、360度全方位、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信息共享的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净化市场。


  刘俊海也提醒大学生,求职时要提高警惕,在应聘环节就开始收钱的大多是诈骗行为,要注重保留证据,发现问题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上一页][1] [2] [3]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2022年高考成绩即将发布,志愿填报提上日程——高考志愿如何科学填报
下一篇:职业教育搭起成才“立交桥”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新闻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