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选读 英文版 叶如兰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教材 美国文学作品研究 英语版 9787309152319。
【到手价】46.50 元
《美国文学选读》(英文版)叶如兰 主编
——一部“非典型”选本:它既像‘地图’,也像‘时间机器’,更像一场持续进行的跨文化对话
一、先给结论:为什么2024年还要买纸质“文学选本”?
当Google Books已把1850年前典籍全部扫描,当ChatGPT能5秒生成《白鲸》情节提要,纸质选本的唯一不可替代性只剩“策展力”——把文本、语境、教学、跨文化四维度压进可翻阅的物理空间。叶如兰(Rulan Ye)主编的Reading American Literature(2023年4月,Routledge)正是这样一部靠“策展”取胜的选本:它用“主题-时间”双轴交叉,让美国文学史变成一张可折叠的“立体地图”;又用“跨文化脚注+双语批注”把中国读者最可能卡壳的cultural code提前解码;同时还把“纸质+线上资源”做成一套可拆卸的“教学拼插板”。如果你教美国文学、或准备考研出国、或只想系统重读经典,这本≈1.5瓶矿泉水重量的书能提供一条“快速进入-深度沉浸-批判抽离”的完整路径。
二、结构总览:双轴交叉+“3×3”模块
全书打破传统“年代-作家”线性陈列,采用“3大时代×3大母题”矩阵:
Colonial to Early Republic (1620–1830) —— “Contact, Captivity, Conversion”
Antebellum to Gilded Age (1830–1914) —— “Democracy, Debt, Diaspora”
Modern to Contemporary (1914–present) —— “War, Media, Multitude”
每单元=“历史速写+核心文本+对照文本+跨文化阅读+research cluster+paper prompt”。
历史速写:左页年表+右页“关键词云”,把Salem Witch Trials与“小红书猎巫”并置,瞬间激活学生兴趣。
对照文本:例如把《独立宣言》与道光年间《谕英吉利国王檄》并列,形成“跨语篇对话”,直接给出Common Core要求的“analyzing argument”练习素材。
Research cluster:每单元推荐3篇JSTOR最新论文(附二维码直链),且标注“阅读耗时”,方便老师按课时取舍。
三、选目亮点:兼顾“经典指数+课堂可教性+文化他者视角”
经典不缩水:Whitman 60行《Song of Myself》全收录,Melville《Bartleby》全文,不打“节选”擦边。
新锐与边缘:
选入Louise Erdrich 2022年新作《The Sentence》短篇,比Norton早一版;
首位中文母语华裔女诗人王灵智(L. Wang, 1850s)英译诗2首,国内教材从未出现;
19世纪夏威夷裔传教士日记,把“Pacific World”拉进美国文学版图。
可教性:每篇前给出“5分钟导入”脚本——教师可直接念;后附“potential difficulty”栏,预测中国学生看到“Puritan Covenant”或“Postmodern simulacra”时的理解卡点,并给出中文一句话释义。
四、跨文化脚注:让“文化差”变成“教学亮点”
叶如兰团队在中美两地课堂同步试用三年,把中国学生提问最多的120个“文化坑”做成脚注。例如:
Thoreau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脚注:deliberately=“有意识地+慢条斯理地”,与中文‘故意’语义范围不同,易误读。
Fitzgerald “old island here that flowered once for Dutch sailors’ eyes”——脚注:指曼哈顿,17世纪荷兰殖民史,对应中文“桃花源”意象,可联想《山海经》海外奇山。
这类“中英对照+文化类比”脚注在页下直接出现,避免学生因“半懂不懂”而跳过。
五、纸质+线上“混搭”资源
纸质:锁线胶装,可180°摊平;正文三栏排版——原文+旁批+脚注,阅读动线清晰。
线上:
每章附QR Code,扫码进入Routledge Companion Website:
音频:Whitman诗歌朗诵+爵士乐背景;
视频:Edgar Allan Poe故居实拍+讲解员示范“如何朗读乌鸦”;
交互时间轴:拖动可看到同时期中美大事件对照。
教师专区:下载PPT课件、Quiz自动批改、Turnitin防抄袭接口已写好。
六、批判视角:仍有三大“白璧微瑕”
理论篇幅偏保守:女性主义、生态批评、残障研究都是“点到为止”,深度不及Norton 2022版的专题小册。
少数族裔文本占比仍低于30%,与“demographic reality”有距离。
价格: paperback 定价¥298,比国内旧版Norton贵出30%,对学生钱包不友好;好在图书馆配货已启动,可借不荐买。
七、使用场景与推荐人群
高校美国文学史、选读课教师:可直接当教材,配套PPT节省备课时间。
考研/申美研学生:每单元“Paper Prompt”已按MLA格式给出选题,可快速组装个人陈述(SOP)写作样本。
泛人文阅读者:跳过脚注也能顺畅阅读,一部书即可“经典+新锐”一网打尽。
八、结语:选本的未来形态
在数字文本泛滥的时代,“选本”必须同时扮演地图、时间机器与对话场。叶如兰主编的Reading American Literature通过“矩阵结构+跨文化脚注+线上资源”,让纸质书不再是“文本仓库”,而成为“教学操作系统”。它也许尚未达到“理想国”式完美,却为“中美双重语境”下的美国文学教学提供了一块可即刻上手的“即插即用的主板”。
如果你厌倦了Norton“大而全”的沉重,也不想陷入Penguin“主题单薄”的碎片化,这部“非典型”选本或许正是2024年课堂与书架上的那个“第三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