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文章

搜索 导航
旅游翻译中的同传与交传
2019-03-31 09:47:35    etogether.net    网络    


• 各领域的专业术语、词汇要能够脱口而出,比如“蓝牙技术”(bluetooth tech)、“平均购买力”(PPP)、“广东移动”(GMCC)之类专业术语。


• 对英文句型要熟练,应用能力要好。能够用比较地道的,能够让人理解的句式、句子迅速地表达出来;知道很多中国英语的用法,可以用来描述独一无二的中国意念与事物。


• 笔译实践可以令口译更加规范,更加出色。口译时间紧迫,不可能翻译得很好。如果平时注重笔头积累,在口译现场常有急中生智的佳作。


• 口译素质要从记忆、反应、表述着手训练。基本功说到底还是双语水平和有关背景知识的积累。


(2)“全译”与“译大意”尺度(About Ful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Main Ideas)。“全译”与“译大意”尺度如何把握? 如果是为正常广播速度做同传,那么谁惯于浓缩大意,谁就能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如果让原文字句牵着鼻子,不仅自己累,掉句率高,而且即使字句全在,听众也累,甚至可能不知所云。“浓缩大意”的尺度完全由讲话者的语速决定,越快越需要浓缩,否则更容易漏译。同传过程中,在紧张情况下怎么能有效地做出判断哪些是次要信息。同传中的技术性实时判断一般也要靠直觉和惯性。 浓缩的原则是尽量不丢有效语句,译出每句的核心内容,省略那些拖泥带水的修饰词或是重复。


但正式官方定性与表态言论,须逐字逐句译全;论述性长篇大论,可以相机浓缩大意;语速越快,浓缩度应当越高。如何在瞬间决定取舍?处理不当,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这种担心完全是合理的。所以,一再强调,“复述” (retelling)、“提炼大意”(paraphrasing) 等练习对养成捕捉思路、浓缩大意的习惯非常重要。浓缩、简约,能否恰到好处,尤其是用贴切的成语去浓缩长句的本领,需要多年实战,习惯成自然。贸然图省略,其实际效果只能是偷工减料。


(3)顺句驱动(Syntactic linearity)是一项基本方法(a general approach)否则译员就很难做到与发言者基本同步了。操作时还有一些具体手法,其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断句”(parsing),即把长句按相对独立的意群切成语义完整的短句,再配合其他技巧将翻译天衣无缝地进行下去。一个成功的口译,应该尽量向播音员看齐。限于培训方向、现场条件的不同,完全达到播音员的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无限接近”应该成为“艺术级口译”(the state-of- the-art interpreter)的奋斗目标。口语化倾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杂乱无章、逻辑混乱,那还是技巧不熟、功力不够所至,不应以口译特点为遁词。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口语根本特征及其对口译的制约
下一篇:口译中的民俗翻译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行业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