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国家崛起形成新增长极。德国(预计5.2万人)、法国(4.8万)的公立大学免学费政策吸引工薪家庭,工程与商科成为热门选择。荷兰(2.5万)、北欧国家(合计3万)凭借英语授课项目和高性价比赢得关注。亚洲地区,新加坡(3.8万)和日本(4.2万)保持稳定,马来西亚(1.5万)和泰国(1万)因成本优势成为新兴选择。
“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成效显现。伊朗、越南、厄瓜多尔等新兴国家通过宽松的签证政策与特色学科吸引留学生。例如,伊朗德黑兰大学因历史文化和语言研究资源,近年中国学生申请量增长超30%。
专业选择:技术驱动与就业导向并行
在留学专业选择方面,蓝皮书显示,中国留学生主要在海外学习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相关专业。同时,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热门方向,60%的归国留学人员投身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这表明,中国学生在做留学决策时,不仅考虑个人兴趣,还考虑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体现了更加理性和目标导向的留学选择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STEM学科热度不减,但部分国家的政策限制促使学生转向更开放的地区。例如,德国因宽松的工签政策与低廉的学费,吸引中国学生转向其机械工程与可再生能源专业。
就业趋势:新兴产业成为人才吸纳主力
随着国内产业升级,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已成主流。北京地区60%的归国留学人员从事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80%的创业者集中于新质生产力领域。《蓝皮书》指出,回国留学生北美学位占比持续下降,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作为主要留学国家的占比也在逐渐下降。同时,硕士是留学回国人员的主力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中,从亚洲学校获得学位的占比进一步增加。就业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偏好也推动留学服务升级,多国高校在招生阶段即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并与中国企业合作搭建校招平台。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使中国留学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趋势持续增强,表明中国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一趋势有望继续保持甚至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