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数量今年将扩容。据报道,日前,科技部发文要求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扩大博士后招收数量。沪上各高校博士后工作站目前已陆续推出博士后招聘计划,今年一些高校的博士后招聘人数较之往年最多的扩容40%以上,而且不少高校通过打通博士后进入教职的通道,提升博士后岗位的吸引力,并为未来储备优质师资和研究力量。
此前,科技部在官方网站公布《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明确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助理或辅助人员岗位,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其劳务费用和有关社保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是应对疫情对高校博士毕业生就业冲击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此举也可让“博士后”真正回归其本来面目。从另一个角度看,提供更多“博士后”科研机会,对该群体来说也是一次“职业化”锻炼,可提升其就业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就业、创业,利于高校及科研机构储备人才。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设立的,但对博士后的定位却与之有所不同。1985年,中国启动博士后制度、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当时每年招收的博士生只有3000多人。博士后制度,不是为了给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博士提供继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工作的机会,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他们在出站后选择在高校、科研机构任职。换句话说,这是留住博士、吸引博士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一种手段。
也因此,中国对博士后进站人员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及措施,社会舆论也多认为,博士后比博士“高一级”。虽然相关部门明确表示,博士后只是“经历”而非“学历”,博士后是“职位”不是“学位”,但在现实中,仍有不少单位和个人将其作为高于博士的学历对待。进而也出现部分高校和机构,尤其是企业将博士后工作站作为形象工程的现象,走上重申请轻建设的歧路,一些博士后工作站最后只能沦为摆设。
对于我国博士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早在2015年由国办印发的文件中已经直戳痛点,指出我国博士后制度还存在定位不够明确、设站单位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培养质量有待提升、招收培养评估办法不够健全、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随着我国博士教育规模扩大,当前的博士生培养、就业等面临的情势与问题,与30多年前已有很大不同,亟须对博士后制度有新的明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