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美国大学理事会计划在SAT考试中加入一项“逆境分”,这一分数用于展示考生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为大学多样性、多元化和公平教育提供更多参考。该报道一出,便引发舆论关注。
SAT即美国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也被称为“美国高考”,是美国大学录取学生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对于中国申请者来说,是否也将受到该新政影响?美国大学理事会在回应媒体时称,该数据不适用于国际学生。
提升综合素质很重要
“我也看到了相关报道,虽然此举对中国学生究竟有何影响还不得而知,但也引起拟申请出国读书的中国学子的讨论。其实,现在不少中国学子都开始意识到标化成绩不是唯一,在为留学申请做准备时,也会从多方面努力。”正在北京读高二的王玲(化名)说,“我自己也会找机会参加一些项目,显示自己的学术能力。因为申请时推荐信很关键,我会在准备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找到合适的推荐人。”
相关业内专家表示,要想申请到心仪的大学,除了标化成绩,也需在参与活动和个人成长层面进行挖掘,学生的独特性和综合素质是国外大学比较看重的。以申请美国大学为例,除了提交成绩单、推荐信、个人简历之外,还要提交文书材料。学生需在个人陈述等“主观题”中充分展示自己。这对于学术成果不多的高中生来说,艺术特长、实践经历等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申请美国大学,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较占优势,尤其是参与过在国内比较小众的体育项目的学生,会较受青睐。”杨舒涵现就读于美国犹他大学,在她看来,除了拥有特长之外,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的加分项,“我的特长不突出,所以我就突出了我的志愿者工作经历。而且,我也确实是从很小时就开始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有很多感触和收获。”
李梦玮在申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时,突出了自己参加的校内校外活动,“我在寒暑假参加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她告诉笔者,“根据我自己的体会,英国院校在录取国际学生时,除了看标化的考试成绩,课外实践的占比也不小。我申请的是传播类专业,申请材料中,我提到自己在香港浸会大学短期研读过并有不少收获。这些经历也是在展示学生的素质以及是否符合学校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