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 英文原版 Macbeth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Shakespeare 英文版进口原版 英语经典名著书籍。
【到手价】25.50 元
血与罚的深渊凝视:一部关于进口英文原版《麦克白》的冷峻书评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 当这句台词在书页间低语时,我们仿佛听到了四百年前莎士比亚为所有暴君与野心家提前写好的墓志铭。而此刻,当我合上手中这本装帧精良的进口英文原版《麦克白》——具体而言,是由英国阿登莎士比亚(Arden Shakespeare)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第三系列版本(ISBN 978-1-904271-41-3)时,一股冰冷的颤栗感依旧从指尖蔓延至心脏。这不仅仅是一次对经典的朝圣,更像是一场对人性深渊的凝视。
版本的选择:为何是阿登第三系列?
在浩如烟海的《麦克白》版本中,选择阿登(Arden)绝非偶然。它被誉为“最学术的莎士比亚版本”,与牛津、剑桥齐名,却在深度与细节上更胜一筹。当你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正文,而是一篇长达数十页的导言,由桑德拉·克拉克(Sandra Clark)与帕梅拉·梅森(Pamela Mason)精心撰写。这篇导言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麦克白》研究史,从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政治氛围,到现代关于托马斯·米德尔顿(Thomas Middleton)可能参与创作的学术争议,无一遗漏。它不是一个温和的邀请,而是一份冷峻的学术战书,要求读者做好全副武装的准备。
正文部分,左侧是清晰权威的原文,右侧与下方则是密密麻麻、近乎严苛的脚注。这些注释绝非简单的词义解释,它们是通往伊丽莎白时代思想世界的幽暗小径。每一个典故、每一次语法变形、每一处舞台指令,都被追根溯源,剖析得淋漓尽致。例如,对于女巫们那句著名的“美即丑,丑即美”(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注释不仅追溯了其在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中的体现,更将其与当时流行的“宇宙秩序颠倒”(world upside down)的观念联系起来。这种阅读体验,如同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血,看似微小,却映照出一个完整的、充满暴力与混乱的宇宙。
文本的冷冽:语言的暴力与韵律的杀机
阅读英文原版的《麦克白》,一个最直观的冲击便是莎士比亚语言本身的赤裸力量。阿登版坚持保留原始拼写与标点,这使得文字的古拙感扑面而来,像一柄生了锈却依然锋利的匕首。当麦克白在幻象中凝视那把“血淋淋的匕首”(a dagger of the mind, a false creation)时,原文中“proceeding from the heat-oppressed brain”的韵律,如同心跳失序的鼓点,一步步将读者逼入他狂热的谵妄之中。
莎翁对韵律的运用更是杀人于无形。麦克白夫妇在谋杀邓肯前后的对话,大量采用不规则的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与突兀的停顿(caesura),营造出一种近乎窒息的紧张感。特别是在著名的“谋杀睡眠”(Methought I heard a voice cry 'Sleep no more!')一段中,语言的节奏彻底崩解,变成了梦魇般的呓语。阿登版通过精确的韵律标注(scansion),将这种由语言内部爆发的暴力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人不寒而栗。你仿佛能听到麦克白夫妇的灵魂,在那一刻被自己的罪撕裂的声音。
主题的深渊:野心、罪与存在意义的崩塌
《麦克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弑君篡位的故事,更在于它对野心与罪如何一步步掏空人之存在的深刻剖析。麦克白并非天生的恶魔,他最初是“勇敢的麦克白”(brave Macbeth),是国家的英雄。他的堕落轨迹,是一个关于“可能性”如何被“必然性”吞噬的悲剧。女巫的预言并非诅咒,而是一颗种子,它精准地落在了麦克白内心野心的土壤里,最终长成了一株以鲜血浇灌的恶之花。
阿登版的注释与附录,为理解这一主题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维度。它详细讨论了“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在剧中的象征意义:邓肯被谋杀后,黑夜吞噬白昼,猫头鹰猎杀猎鹰,这些并非简单的自然异象,而是宇宙因人之罪而失衡的可怕表征。当麦克白说出“我已经活得够久了”(I have liv'd long enough),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影子”(a walking shadow),一个被剥夺了本质的存在。这种存在主义的绝望,在阿登版对“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这段独白的长篇注释中,被追溯至中世纪“虚空派”(vanitas)思想,使得这句看似简单的台词,拥有了穿透历史的哲学重量。
现实的回响:一部400年前的当代启示录
掩卷沉思,你会发现《麦克白》从未过时。它像一面扭曲却无比清晰的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中每一个被欲望吞噬的灵魂。在权力、金钱、地位的诱惑下,我们是否也曾在心底听到过女巫的低语?是否也曾在某个瞬间,将那把指向他人的匕首,转向了内心的良知?
阿登版在附录中收录了关于《麦克白》现代改编的评论,从黑泽明的《蜘蛛巢城》到波洛斯基的电影,这些跨文化的解读无一不在证明:麦克白的悲剧是人类共通的悲剧。在一个充斥着“成功学”与“野心神话”的时代,麦克白的毁灭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我们警惕那足以吞噬灵魂的“热昏的头脑”(heat-oppressed brain)。
结语:深渊的凝视与自我的救赎
阅读这部进口英文原版《麦克白》,尤其是阿登第三系列这样权威的学术版本,绝非一次轻松的旅程。它是一场冷酷、精密、不带一丝怜悯的解剖。它会让你直面人性中最阴暗的角落,会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闻到那股挥之不去的血腥气。
然而,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凝视,才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救赎。通过深入麦克白的深渊,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照见自身的深渊。这或许正是经典的意义:它不提供答案,而是用最锋利的语言,提出最永恒的问题。当你最终放下这本沉甸甸的书时,你不会感到轻松,但你会感到一种奇异的清醒——仿佛刚从一场漫长的噩梦中醒来,带着对人性更深刻的理解与敬畏。
在书架上,这本深色的《麦克白》静静地躺着,像一块沉默的墓碑,又像一把未出鞘的剑。它等待着下一个敢于凝视深渊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