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中不存在人称的考虑。原文用什么人称,译文用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口译中就有讲究。比如,如果讲话人说“我”,译员是否也说“我”?还是说“他说”?
以下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的几种处理方法。
1. 谈话内容和场合越正式,越需要用讲话人的第一人称“我”。
2. 如果译员同时服务于多名讲话人,就可能不得不用讲话人的名字、职称或称号来区分哪段话是谁说的。
3. 如果两人热烈交谈,说话不长,你一句,我一句,也只能用第一人称。如果用第三人称,每句开头都说“他说”太麻烦,无法保持下去。
4. 在把握不准的时候,也应该用第一人称。
当然,这些场合还可以分得更细致。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如何处理人称属于常识,到时候就知道该用什么了。
口译中还有一个经常遇到的人称是“我们”。由于讲话人往往是以某公司或组织机构的身份发言,所以,即使原话用的是公司或者这个组织机构的名称,译员也照样可以用“我们”代替名称。
在两种情况下,使用“我们”能带来很大的帮助。一种是在名称没记清,说不准的时候。另一种是为了抢时间,尤其是在做同传的时候。
没记清、说不准的情况在讲话人结束发言的问答阶段经常发生。往往是听众里站出一位提问者,在提到公司名称的时候,经常说得比较快。如果这个名称很陌生,又比较长,就可以用“我们”。比如,有这么一句:Thank you for bringing the issue to our attention. Fuerst Day Lawson will never leave customers out in the cold. The practice has always been....(参考译文:谢谢你提请我们注意此事。我们绝对不会扔下顾客不管。我们的做法一向是....)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还无法请讲话人重复公司名字。比如,当时讨论很热烈,译员查问公司名称容易打断交流。另外,如果这个公司名称挺长,挺偏,三下两下可能还问不清楚。这种情况下开口问,有可能引火烧身;万一问了还听不懂,岂不更糟糕。
还有一种场合用“我们”不仅应该,而且更好。这就是中文里的无主句。
例:“广东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省份,拥有1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7700 多万人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侨胞众多,人才汇集....."
参考译文:“...we are next to the South Sea..."
这里写成文字了,可能太明显。但是朗读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开始的时候有个主语“广东”,但是听到“濒临南海”的时候,就好像需要另起一句了。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口译中很自然顺当,笔译中就很难接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