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和全省高校优势专业自建相结合等途径完善和丰富学习路网资源。
3.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项目)。
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从过程模拟、交互参与、场景逼真、全程跟踪等方面,建设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室。重点建设支持现象观察、原理理解、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实训操作、创新创客探究、问题指导等方面学习活动的支撑环境。
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和全省高校优势专业自建相结合等途径完善和丰富虚拟仿真实训室资源。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分层组建智慧教育创新团队,明确工作任务,以点带面,推动应用工作。聘请有引领性指导团队,明确阶段性目标,系统指导融合创新工作。全面加强教育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分类分级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汇聚资源的质量。
(二)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资源建设与应用激励政策,全面推动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工作。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和优质案例资源建设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与职称(职务)评聘挂钩。
(三)经费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政府相关发展专项资金,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及示范性应用。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办法,按照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应用。
(四)队伍保障
打造一支经验丰富、素质优良、人员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培育复合型、实用性信息技术人才。加强教研力量,增强教学研究的保障力度。教育局应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专家指导组。有规模学校应设立首席信息官(CIO),负责学校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