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体裁,话语和语篇
2022-11-08 09:19:38    etogether.net    网络    


为了避免破坏或忽视上述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用某个符号活动领域说明我们对语篇的所有操作。这一领域的符号活动有时对语篇的形成非常重要。人们在此把语言当作社会符号来使用,而那种垂直性、构成性、调整度大的互文性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在我们开始阐明观点,并就针对译者的这个模式所具有的潜在价值进行概述之前,先谈谈为什么要对社会语篇活动进行更具体细致的划分,也许对充分了解这一领域的问题有所帮助。


在语篇语言学和翻译的相关文献中,人们总是以高度体裁化的方式使用“语篇”(text)这个术语,以研究语言的诸多方面的问题。由于命名本身不够严谨,致使这个概念的实际作用不大,尤其在如学术写作的教学或阅读教学,甚至笔译或口译的具体实践中,情况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实在有必要对此进行更严格的分类命名。在下文所述的模式里,“语篇”一词的含义将受到严格限制,仅指实现特定修辞目的(如议论、叙事等)的一系列连续的语句。而“体裁”(genre)一词指的是以常规方式表达语言的特定语篇行为。这些语篇行为适用于特定的社会场合,满足该场合中参与者的目的(如读者来信、新闻报道等)。最后,术语“话语”(discourse)将用来指称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态度表达方式,以及语言如何以常规方式代言社会习俗(如男性至上主义,女性权主义等)。


术语“互文性”就本质而言涉及范围广泛。这一相当重要的原因促使人们普遍采用体裁化的方式使用术语“语篇”,以描述大量不同的社会语篇行为(包括严格意义上的语篇,体裁,话语)。因此“语篇”一词的定义往往十分宽泛,包含了所有类型的语篇现象。但我们的术语命名已经把这些现象非常清楚地划分成语篇、话语或体裁等几种类型。当然,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求这样严格的命名划分。有些互文实例只是简单调用了十分稳定的语篇成分(如莎士比亚的话或《圣经》中的说法),把它们从原来的出处移开,再用老套的方式引用到语篇中去。可是我们也会遇到以下的情况,即某个特定的互文实例的确以复杂微妙的方式具体地指涉了我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语篇、体裁或话语现象。下文将主要论述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互文性更具挑战性的一面通过前语篇表现出来。这些前语篇要么展示整个语篇的版式(例如“马上有‘但是’出现”),要么表现特定的体裁结构(如“社论中穿插报道”),或者也可以传递特定的话语命题(如在评论若干事件时出现了军方语气)。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意义的疏略性
下一篇:译学视角中意义的实体性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