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译者的情感投入
2021-09-12 09:54:37    etogether.net    网络    


就为雨村‘涂脂抹粉’这点来说,译文(C)比译文(B)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文中主要表示贪财的‘贪’字被译成‘ambitious’,这个英文词通常用于指事业上的抱负或野心。在前文中,叙述者非常突出也非常肯定地展示了雨村在事业上的雄心壮志,而在此外又未进行任何具体的描写,因此读者很可能只会由此词联想到雨村在事业上的抱负或野心,而根本不会想到他对钱财的贪婪。‘酷’字被译为‘overbearing’,此词意为‘专横’‘傲慢’,并无‘残酷’之含义。尤其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属于贬义性质的‘恃才’两字被译为完全褒义的‘confident as he was in his own merits’(‘虽然他对自己的才干充满自信’。)‘侮上’则被译‘failed in respect toward his superiors’,这样一来,对上司的侮慢就变成了对上司仅仅是不够敬重而已。毋庸置疑,与原文及译文(A)形成对照,译文(C)与(B)均在不同程度上美化了雨村这一人

物的形象。


若要追根溯源,这种美化人物的倾向也许可规咎于前文所提到的那种‘实际的兴趣’,但那却不是导致这种倾向的惟一原因。笔者认为我们还必须看到另一种关键的心

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即‘最初信息的决定性效果’(primacy effect)的作用。在对人物的反应接受过程中,读者首先得到的信息所具有的决定性效果已引起了M.Perry,S.

Rimmon-Kenan等批评家的关注。这样的效果在以下这种心理试验中得到了验证:一组被试者(subjects)拿到一张单子,上面依次排列着‘聪明、勤奋、易冲动、爱挑

剔、固执、妒忌’等人物品格;另一组被试者也拿到一张单子,上面写着同样的人物品格,只是排列的顺序被完全颠倒。试验的目的在于比较这两组人得到的人物总印象

及其形成过程,得出的结论有以下三点:


(1)对词义的同化性的改变:由于排在前面的形容词的作用,排在后面的形容词的意思被改变。


(2)积极的打折扣的过程:排在后面的词虽然意思未变但分量被减轻;它们由于与前面的词不一致而受到轻视,它们蕴涵的新的意思也被忽略。


(3)注意力的被动减少:在开始试图形成某种印象时,被试者十分注意前面的那些形容词。但当第一印象业已形成之后,他们就不大注意剩下的那些形容词了。根据这种解释,前面的形容词与最后的形容词之间不存在意思上的相互作用。


Perry指出,虽然文学作品的读者不会完全受制于‘最初信息的决定性效果’,但前两种情况确实屡见不鲜。不难看出,这两种情况在译文(B)与(C)中均得到了明显的反映。例如将对上司的‘侮慢’译为‘outwit’或将‘侧目而视’译成‘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或将‘贪’字译成‘ambitious’或将‘恃才’译成confi

dent as he was in his own merits’等等均可视为‘对词义的同化性的改变’。而译者添加‘a tendency’,将‘酷’字译为‘harshness’,将‘上司’译成单数的‘a senior official’也是较为典型的对词义‘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探讨所谓‘最初信息的决定性效果’时,我们不能将眼光完全局限于信息被接受的先后顺序,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常规惯例的作用。通常在介绍或描述一个人时,一般总是先提及此人最重要或者最突出的品格,受话人也自然倾向于将先提到的品格视为最关键的品格,对其尤为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不难理解为何读到 ‘聪明、勤奋、易冲动、爱挑剔、固执、妒忌’这张单子的人会比读到‘妒忌、固执、爱挑剔、易冲动、勤奋、聪明’这张单子的人对人物要得出好得多的印象。综上所述,影响译者对人物保持客观的因素不仅仅是情感方面的,还有认知框架和常规惯例方面的原因。这种种因素构成译者的阐释期待。(B)与(C)的译者对原文的不忠实归根结底在于当他们的阐释期待与原文相冲突时,他们未能调整自己的阐释期待来适应和接受原文,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改换词语,以求与自己的阐释期待取得一致这无疑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文学效果往往是在偏离常规阐释期待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人物具有何等矛盾性和复杂性,译者都应及时调整自己的阐释期待,忠实地将原文中的信息传入目标语。


值得一提的是,倘若译者在小说的某一部分不能保持客观,那么很可能会影响读者对后面相关部分的接受,从而导致对原文的进一步扭曲。在上面所引的那段话后面,叙述者提到雨村被革职后将‘历年所积宦囊’(或‘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送至原籍。原文的读者读到‘宦囊’(或‘资本’)这样的字眼时,会自然而然的与雨村的‘贪婪’相联系,',将之理解为雨村巧取豪夺得来的赃款等。与此相对照,在译文(C)中,一方面‘贪’字被译成了‘ambitious’(如前所述,读者很可能只会由此词联想到雨村在事业上的抱负或野心,而根本不会想到他对钱财的贪婪),另一方面‘历年所积宦囊’ 又被译成了 ‘the savings which he had accumulated during the several years of office’(这儿年当官时所积攒下来的储蓄)。这样一来,译文(C)的读者很可能会将雨村视为朴素节约、不贪钱财的清官,从而有违作者的原意。不难看出,当叙述者的评论 ‘孤军奋战’,没有人物的言行来‘配合行动’时,译者的客观性确实尤为重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的话成了判断人物的惟一依据,译者对叙述者评论的改动的确会较严重地歪曲人物的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翻译的主流
下一篇:英译汉,物称及人称的转换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