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红楼梦》灯谜与翻译
2021-09-10 09:21:09    etogether.net    网络    



谜语是表现智慧、测验智慧并培养智慧的一种民间语言艺术,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


我国古代把谜语称为“瘦辞”、“隐语”,凡是“通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的都是。传说中汉朝东方朔作的“蚊谜”(“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烟,指掌所扪”)实际上就是一则典型的描写性谜语。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第一篇涉及谜语理论的重要文字。文中说:“谜也者,迥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这种对谜语的分析是很可贵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这种特殊的艺术现象的特征,即(谜)底(谜)面巧妙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力传达谜语的三个方面的特色。第一,在意义上,底面扣合。一个精巧的谜语,应该“隐”中有“显”,“显”从“隐”出。谜底要深深隐藏在谜面之下,又要透过谜面巧妙地显露出来。制谜者的艺术手腕,猜谜者的分析判断能力,就在解决“隐”与“显”的矛盾中得到表现和锻炼。倘若一个译者翻译的谜语不能使读者通过联想、分析、判断,体会到底面扣合,应该说翻译的任务是基本没有完成的。第二,在形式上,中国谜语最常见的是四句式,每句以五、七言为最多。其中咏物诗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翻译时应尽量重现形式之美。第三,在音韵上,多数谜语押韵,音韵和谐,音调铿锵;有的也不用韵,但所有的谜面语言总是异常顺口、节奏鲜明的。因此,只要不是“因韵害辞”,谜语的音乐美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予以保留。


以上所述是翻译中国谜语一般的原则。但是《红楼梦》的灯谜其实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谜语,正如邹晓丽所说:“‘诗词谜语’既是《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又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红楼梦》中两处比较集中的灯谜描写还具有个性化、诗谶化、拟人化、隐喻化的特点。比如,贾母作的“猴子身轻立树梢”,和贾环那首被认为“不通”的联缀体:“大哥有角只八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不但毫无文人雅兴的气息,倒很符合民间作品俚俗的特点,这正刻画了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老寄生虫形象和一个委琐鄙陋、不学无术的冒牌文人形象。灯谜的个性化是如此鲜明!再比如,元春那首“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以及宝钗作的“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联系到这两个人的一生际遇,实在是像在替她们画像,从外表到内在特点无不惟妙惟肖。不仅如此,在这两首七言诗谜中,《红楼梦》悲剧主题的端倪,不就有所显露了吗?前者预言了元春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省亲之后未久,就薨然而逝;后者预示了宝玉、宝钗夫妻生活的短暂和凄凉。《红楼梦》灯谜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翻译时译者不能以一般之法译灯谜,否则译文失

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岂不可惜?!


当然,不管是意、形、音三方面的阐述,还是《红楼梦》灯谜特点的剖析,对于翻译都是过于理想化的要求。单单文化含量的转移就是一个大问题。第一,意象问题。枕头是否会使人联想到“草包”,兽头又怎么与劣种败类相提并论,风筝是否象征无可奈何的别离等等。中国读者尚且需要揣摩,英语读者能否接受这么一套中国式的隐喻系统

呢?第二,语言艺术问题。汉语和英语都是具有表现力的文字,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谐音双关能否在英语中做到复制,这实在不是雕虫小技,因为谜面中的双关往往隐含了与谜底的联系,一旦失去,读之无味。


下面我们将通过杨、霍译文的分析,粗略地了解一下两位大家在谜语翻译上的功力和取向。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英译汉,物称及人称的转换
下一篇:《再别康桥》的英文翻译及简评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