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对译者在翻译“十年”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翻译处理的思考做以解释。
1.该歌名称的翻译。我们知道,“十年”在英文中既可以逐字直接翻译为“ten years”,也可以概括翻译为“a decade”。那么译文为什么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呢?译者的考虑是:在有多种翻译可能性的情况下,应该首先选择在语言形式和意思两方面能够同时贴近原文的译法。“ten years”和 “a decade”虽然意思基本相同,但是语言形式有所差别,前者是两个音节,后者却是三个音节,与原文不一致;如果为了音节一致而不使用冠词 “a”又不符合英文的习惯。而且,这两种表达法的意思基本相同也并不是意味着完全一致:“ten years”更加具体,体现了 “十年”的时间一年一年 的流逝的感觉,而“decade”则是对这段时间的整体概括,丧失了 “一年 一年”或“年复一年”的意味。二者相比之下,前者更能符合歌曲主人公表达十年情感经历的需要。
2.我们知道,英文的“word”与汉语的“字”实际上并不等同,因为汉语中虽然有“word”所指的“词”,英文中却没有汉语中的“字”。然而,正因为英文中没有“字”,汉语中的“字”包括在“词”里面,所以 就可以不考虑它的翻译了。当然,如果死板地翻译,那就只能用“character” (甚至需要用“Chinese character”)来译,那样做的话,句子的音节数必然超过原文,结果就无法演唱了。这说明,文学翻译不能像数学那样做到“科学”与“精确”。
3.“quiver”虽然翻译出了“颤抖”的意思,但其音无法唱出“颤抖”的效果,原因主要是它的第二个音节和“抖”发音时开口大小与舌位高低及与前后位置都有所不同。英文加入一个“as so”,与原文中的“抖” 尾音完全一致,演唱效果相同。对它的理解是“这样颤抖”或“颤抖成这样”,意思也没有损失,反而更有深度。所以,这里的添加是十分必要的。
4.“难受”在词典上的注释一般是“suffer”,可以指身体、心理上承受的痛苦,但这里应该是强调的心理上的痛苦或悲伤。所以,笔者认为更具体、准确的英文词实际上不是词典上的释义词,而是“sorrow”、“woe” (甚至是“grief”)。如果选用“sorrow”,意思虽然适合,押韵也没有问题, 但音节数却会多出一个,对于歌手的演唱来说就可能增加难度。“woe”不 仅有“痛苦,苦恼”之义,能够体现“难受”的感觉,而且尾音与原句一致,体现了原文的声音效果。
5.“part”虽有分手之义,但它的发音与“手”相差太大,显得突兀、不协调;而选择添加一个“go”不仅可以使译文押韵,而且更在内容上对“part”这个词的意义作了补充,体现了原歌词中“分手” 一词的深层含义,意味着恋人的转身而去,美好的感情像泼出去的水那样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上句所唱到的“woe”。
6.此句的翻译关键在于“love”一词的选择。“牵牵手”实际上只是一个形象、具体的表达方式,这是汉语思维注重形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而英文更注重直接性的表达,因此应该考虑将其意义进行抽象概括,提取实质性内容。由于根据传统文化理念男女之间并不能随便“牵手”,那么既然“牵手”就标志着男女之间的爱情。因此选用“low”就是翻译实质,而且这样不仅丰富了 “牵牵手”的意义,也避免了将其就字面转换译成英文的烦琐,而“love”则简洁明确,意义也并不缺失。“follow”的添加体现了原文的韵尾,也使译文的意义更加生动、完整。
7.“怀抱既然不能逗留” 一句的翻译转换了个角度:改变视角观察、 理解原文,我们可以推出其真正的意图就等于说“爱的拥抱不能持久”。 “持久”’的意思隐含在“逗留”中,与“永久相爱、白头到老”的意思融为一体。碰巧的是,英文 “hold”意思覆盖面较广,既能体现恋人之间的拥抱,又有“持久”的意思和“始终如一”的感觉。选择这个英文词使这 句话的处理获得了很髙的效率,仅仅通过一个音节便表达了原文所蕴涵的复杂意义。而且我们都知道,演唱英语歌曲时,歌手通常都是将最后一词的辅音部分进行弱化处理甚至完全省略,所以即使在一般的朗诵中不押韵,在演唱中听起来就押韵了。仔细品味“hold”的声音效果,我们会感 到它很柔和,有很强的可以延续性,丝毫没有生硬别扭的感觉,这就给歌手留下了发挥个性的余地。
8.本行与下行在原文中是相连的两个部分,本行给出时间,下行说出主句内容。“在离开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还没有离开的时候”或 “将要离开的时候”,所以英文翻译就是“before we go”。把这个时间状语按照英语的惯常做法放在两行中间,不仅是押韵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原文的语序。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加重要,原因是唱歌与说话的不同之处也在于唱歌总是比说话慢,而且可以慢很多。如果颠倒了语序就使译文与原文接连两行无法对应,造成较大混乱。因此,尽量按照原文顺序翻译,这也可以说是歌词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
原文“一边享受一边泪流”翻译为“to enjoy it in tears and sorrow”,添加了 “sorrow” 一词,是将中文形象、具体的描述表现为英文概括的描述,符合英汉语思维的不同倾向,同时也照顾到了押韵。“tears”虽然可以表现“sorrow”,但是我们知道人激动、高兴也会有流泪的情况。这里的 “泪”应该包括此时还能“享受”的“泪”和不得不分手的遗憾、后悔的 “泪”。所以如果只是死板地翻译“in tears”,不敢添加“sorrow”就很难 获得同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