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托马斯•胡徳作品译介
2020-09-06 10:00:33    etogether.net    网络    



胡德是19世纪英国有影响的诗人。一生贫困,也未能作出更大建树。胡德的成功之作,多从贫病交迫中得来,其中《缝衣曲》ー诗,尤为后人所重视,是他最具影响的代表作。《缝衣曲》现通译《衬衫歌》,全长近百行,它以现实主义的笔法,真实地描绘了一个缝衣女工悲惨辛酸的生活,喊出了被剥削的劳エ的呼声,在当时影响极大,被喻为开了“社会抗议文学”的先河。这首诗在技巧上不那么讲究,但态度鲜明,感情真挚,朴实,很具感染力。该诗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反抗旧社会的诗歌的典范。


《缝衣曲》在中国近代诗歌翻译史上曾受到很大重视。马君武、胡适、刘半农三位名家曾不约而同地选译过这首诗。1907年6月22日,留法学生主办、在巴黎出版的《新世紀》创刊号上,刊出了马君武用中国传统的五言体翻译的《缝衣曲》,署名“欧化”。马君武的译文流畅妥帖,而且比较忠实于原文。不久,《缝衣曲》传回国内,广泛流传,《繁华》、《神州》等报相继转载这首译诗。当时年仅16岁的胡适在上海也读到了这首汉译《缝衣曲》,非常喜欢,认为“其词酷似香山乐府”,却不知原作者是谁。1908年夏,胡适从姚康侯处借得英文本“胡德诗集”,始知《缝衣曲》为胡德所作。胡 适对照原文,觉得“欧化”之“译本间有未能惬心之处”。因此以年轻人特有的勇气,对译诗“就原著窜易数节”,发表在这年10月25日出版的《竞业旬报》第31期上,这也是已知胡适最早的一首译诗。其实胡适的“窜易”之处并不多,只能说是对个别词句的改译;没有很大的出入,如改动最多的第4节如下:


马译:人谁无姊妹,人谁无母妻。衣饰带丝罗,人命自不齐。

胡译:汝亦有母妻,汝亦有姊妹。粲粲绮罗衣,丝丝入血耳。


马君武对胡适的“商権”似未加理会,1914年出版《君武诗集》,其中收录的《缝衣曲》ー诗,他只依自己的见解改动了几个字,并未采纳胡适的意见。


10年后,刘半农作《灵霞馆笔记》,重译胡德的《缝衣曲》,发表在《新青年》3卷4 期上。刘半农仍沿用五言体来翻译,但译文要更通俗,在传达原诗内容和韵味上似也做得更好ー些。而他的更大贡献是在译诗前写有长序,第一次在中国比较洋细地介绍了胡德的生平,并对《缝衣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就其命意言,实为鼓吹人道主义最力之作。虽篇幅甚短,仅十有一章,而语意之沉痛,刻画贫女心理之周至,视史托惠夫人之《汤姆之小屋》以洋洋十数万言为黑奴描写苦况者,实无多让也。”这比胡适的“酷似香山乐府”的评语要进步得多。


马、胡、刘三人在10年之内,三次重译《缝衣曲》这首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作, 并在译诗和风格上都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这在中国近代诗歌翻译史上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有疑问的是《缝衣曲》的原作共有12节,而马、胡、刘三人都漏译了其中的第11节,这样相同的“漏译”,未知是何原因所致。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
下一篇:波西•彼希•雪莱作品的译介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