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伟大诗人,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他的著作和影响在英国文学、文化与自由思想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诗作有:《快乐的人》(1631)、《幽思的人》 (1631)、《科马斯》(1634)、《利西达斯》(1637)、《失乐园》(1665)、《复乐因》(1667)、 《力士参孙》(1671)等。从1638年至1655年发表了一系列的政治小册子。这些小册子在当时作用不大,其中有的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珍贵文献。弥尔顿以长诗《失乐园》闻名于世,他对撒旦形象的塑造为世界文学最高成就之一。他潜心创作《失乐园》几达十年,全部口授(弥尔顿42岁时因用眼过度双目失明),经反复修改才完稿。其内容效果富有独创性,具有神圣、普遍、永恒的意义。就艺术特点和气魄而言, 它接近古代荷马史诗。但也有人认为《力士参孙》是弥尔顿最成功的作品。
弥尔顿的《失乐园》这部史诗最早由朱维之翻译,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6月初版。之后,又出现了傅东华翻译的《失乐园》(1 一 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30年代中期出版,1937年、1942年多次再版。之后译者对译文作了全面修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8月出版。《复乐园》是弥尔顿的另一部杰作,也由朱维之翻译,广学会 1950年9月初版,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2月再版,印刷3次,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7月出新一版。《科马斯》是弥尔顿早期的ー出优美的假面剧,由杨熙龄翻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7月出版。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9月推出殷宝书翻译的《弥尔顿诗选》,内收《快乐的人》、《幽思的人》、《考玛斯》、《选参孙》等,印刷2次。
朱维之以“再创造诗的意象、再创造诗的境界”为译诗的基本原则,提倡译者要吃透原文的思想、精神和风格,尽可能使用原文的口气、运用与原诗相应的词汇,尽最接近原诗的形式,这样才能把形象传译生动,使人读后饶有余味。《复乐因》第三卷中, 恶魔撒旦为了诱惑基督,列举了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说他们在青年时就取得了举世闻名的荣誉,并劝告基督要为自己的声誉而奋斗,但却遭到基督的怒斥。基督义正词严,一针见血指出,撒旦所谓的大人物实乃一群杀人盈城的侵略者。在这段译文中,朱维之将自己的译笔融会在原作的“意境”中,把overrun译作“蹂躏”,把 (win)great cities by assault 译作“用强袭手段去占领大城市”,把 wheresoe’er they rove 译作“征服者铁蹄所到之处”,把leave behind nothing but ruin译作“都是寸草不留,只有破瓦颓垣”,文字色调鲜明,铿锵有力,充分体现出原诗的气势和カ度。
此外,在形式上,译者也力求“尽量接近原作”,虽然不追求“等行”,但通常是有意识地“对行”翻译,甚至在原处“跨行”。译文各行也保持了与原文大致相近的节奏,读来自然顺畅,较好地体现了弥尔顿以音调铿锵而著称的特色。在韵律方面,译者坚持不押韵,与原作素体无韵诗保持高度一致。
80年代以后,朱维之译的《复乐因》、《失乐园》多次再版,还新译《弥尔顿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复乐园》除了朱维之的译本外,还无第二个译本,但《失乐园》则至少有5个复译本。傅东华的《失乐园》196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此外,《弥尔顿十四行诗》由金发彝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出版。
弥尔顿研究方面有殷书宝选编的《弥尔顿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金发彝、顾俊华译的《弥尔顿传略》(英人马克•帕蒂森著,北京三联书店,1992)和《鸿鹄翱翔一弥尔顿和〈失乐因〉》(金发彝著,时代文艺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1)。该书分三个阶段介绍了弥尔顿的生平,并从《失乐园》的诗艺效果剖析了它潜在的人性本质,说明诗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因此,全诗以“凄凄惨惨”而结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