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20-07-12 10:18:30    译聚网    百度百科    



略萨的青少年时期曾生活在军事独裁统治之下,因此深深体会到独裁统治对社会的危害。他从青年时期起就以实际行动参加了反独裁统治的斗争,后来又通过文学创作对独裁暴君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这一主题几乎持续出现在略萨的创作中,成为其恒久的“主旋律”。对此,略萨也承认自己“一直对独裁统治有点着魔”。


踏上上文坛伊始,略萨的小说就把矛头直指危害社会的军事独裁政权。例如1960年发表的处女作《城市与狗》,表面上写的是一所名为莱昂西奥·普拉多的军事学校内的学生生活,实则借此表达对秘鲁独裁政治的反思。这所军校俨然成为当时军事独裁政权的缩影。校内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不同的种族,但在学校当局严格纪律和残酷训练的束缚下,都要被培养成合乎军事当局要求的军人。学校是座熔炉,它把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孩子爆炸性地混杂在一起,从而加剧了这一紧张气氛。小说开幕就是几个学员在策划偷窃化学考试题目,卡瓦不幸被选中。被震怒的校方扬言要找到小偷,不然,则对全班进行留校惩罚。被称为“奴隶”的里卡多·阿拉纳因思念女友无法忍受周末不准回家的惩罚,告发了卡瓦,导致卡瓦被开除。不久,“奴隶”在一次演习中被“美洲豹”打死。学生家长要求校长说明真相,“诗人”阿尔贝托也向连队负责人甘博亚中尉揭发这一丑闻,但校长命令全校统一口风:这是一次偶然事故,绝非故意杀人。与此同时,校长还将“枪支走火”的肇事者禁闭起来;将甘博亚贬往高原,奴隶事件最终不了了之。在略萨的笔下,上校校长俨然成为军事独裁者的代表形象:表面上道貌岸然,动辄摆出一副廉洁奉公的姿态,实际上阴险狡诈,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下级,甚至草菅人命。谁若稍有反抗,他便露出狰狞面目,凶狠地加以镇压。略萨清楚地看到,“城市”的丑恶和“狗”们的凶残,根源皆在于独裁统治制度。


巴尔加斯·略萨自己也曾坦言:“你既然是个作家,那必须就道德、宗教、政治问题拿出主意来”,“文学不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他与生活有关,与各种社会问题有关,因此优秀文学必须帮助人们生活”。秘鲁的落后专制的社会、处在艰难境遇的人民……都让巴尔加斯·略萨产生了无尽的创作欲望,“文学是对抗权力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学活动可以永远向任何权力质疑,因为优秀的文学表明了生活的缺陷,表明了任何权力在满足人类理想时的局限性”。“同时,我主张介入生活。我认为要写好作品,既需要和某些现实保持距离,同时也需要与生活交流”。


结构现实主义

结构现实主义也称新现实主义。 在拉丁美洲,这一概念则较早地被文学评论家何塞·路易·马丁提出,且将其应用于文学领域。“结构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19世纪末欧美追求工业化生产效率和社会分工的时代背景,它以反个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结构主义转入到文学领域,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结构现实主义文学。 [10] 

巴尔加斯·略萨曾说:“观察现实的角度是无限的。尽管不可能一切角度都涉及,但是表现现实的角度愈多,小说就愈出色。《战争与和平》是这样,某些骑士小说也是这样。骑士小说包括的现实有神秘的、宗教的、历史的、社会的、本能的等等。而现今小说的尝试总想用一条渠道、一个角度表现现实。我却相反,我主张创作总体小说,即雄心勃勃地从现实的一切方面、一切表现上来反映它。”这是巴尔加斯·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根据。他认为,人们对现实的观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小说表现现实的角度和层次愈多,就愈成功。为了全面地表现现实,为了写出伟大的小说,作家应该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和层次上去把握现实,表现现实。所以略萨在小说中,为了做到多角度和多层次,他采用了许多手法,比如对话的多种形式,故事情节的分割、组合,公文或函件的充分运用,电影和电视的表现技巧,绘画中的透视法,时间和空间的频繁转换等等。其艺术效果可以使读者对作品展示的现实世界产生全面的感受或了解,或曰立体感、总体感。


结构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打破传统的小说结构形式,采用各种新奇别致的结构模式安排情节,讲述故事,艺术地反映社会现实。比如《绿房子》,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按照传统方式,作者可以将五个故事一一叙述,按照正常的时序讲故事。但是略萨不肯墨守成规。他认为,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复杂多变的,文学品也应该是丰富多彩、富有诗意的艺术品,否则就不能反映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作品就会流于平庸、平淡,缺乏魅力。他主张艺术地再现现实,创作一种艺术小说。所以他在《绿房子》中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式结构形式,即把五个故事分割成若干片断,轮番讲述。例如第一、三部分,每章包括五个片断即五个场景,分头讲述五个故事。第二、四两部分,每章包括四个片断即四个场景,讲述四个故事,因为胡姆的故事消失了,博尼法西娅和二流子的故事合二为一。由于结构上的这种安排,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就被打乱,叙述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跳跃、颠倒、独立、交叉、分散、合并,这些形式的运用,使叙述变得多姿多彩。此外,作者还运用“套盒术”,使故事中再套故事,对话中再夹对话。这种结构形式的叙述方法新颖别致,不同一般,其效果就像万花筒,使现实生活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产生把书读完的兴趣。


又如《酒吧长谈》中略萨雄心勃勃地通过这部小说打算去描绘秘鲁的整个社会生活。他选择了年到年秘鲁的奥德里亚将军独裁统治时期, 作为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隐藏着他反对任何军事独裁的政治主张。小说中有两个最主要的人物,一个是绰号叫“小萨特”的记者,他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另外一个人物, 是给独裁的军政府要员当司机的安部罗修,他们两个人在一个名叫“大教堂”的酒吧里进行的谈话成为贯穿全书的主要叙述线索。而在他们的谈话中,其他被谈到的场景、人物、矛盾纠葛,纷纷以故事套故事的方式登场, 以同步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如同一串糖葫芦那样, 一个个由故事和场景构成的完整的小“糖葫芦”,在叙述主线的贯穿下,生动和饱满地被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在这部小说中,略萨把“结构现实主义”的特殊结构和多层次的叙述手法运用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他创造出一种对话的“通管法”, 即在小说中可以让五个场景中的人同时进行对话, 而不加以解释和提示,却不会使读者混淆对话者,从而获得了共时性和空间并置的画面感。于是,空间展开了,时间也平面地展开,场面逐渐地宏大、复杂和广阔起来,整个社会的人和事都被囊括了进来。小说塑造了近百个秘鲁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形象, 分别代表秘鲁特定历史阶段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 大到最高统治者、军事当局的独裁者和一群蝇营狗苟的政客,小到贩夫走卒和鸡鸣狗盗之徒,以及忙于生存的普通老百姓, 给我们描绘出如同古代罗马帝国斗兽场一样的秘鲁社会的本质— 在这个由社会达尔文主义法则所统摄的国家里, 到处都在进行着生存权利的竞争,残酷而充满激情,暴力而充满欲望的勃勃生机,呈现了五光十色的人性,正是这些,构成了小说本身的复杂、多层次,也构造了拉丁美洲的秘鲁神奇的社会现实和历史。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莫里森•勒布朗作品译介
下一篇:莫泊桑作品的译介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