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司汤达作品译介
2020-06-10 09:08:49    etogether.net    网络    


1944年罗玉君曾就《红与黑》的汉译与赵瑞蕻通信,为译事作了大量准备,译本问世后,赵先生还称赞她的译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普及《红与黑》这本杰作方面,罗先生作出了贡献。海峡彼岸的黎烈文先生谈及翻译此书的经历体会时说,“壮年执笔,皓首垂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郝运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按他“对原著的理解,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去译”;罗新璋先生“朝译夕改孜孜两年,才勉强交卷”;许渊冲先生为使原文脱胎换骨,借尸还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大胆而不懈地追求;郭宏安先生在读中学时,第一次读了罗玉君译的《红与黒》,大二时就“迫不及待, 跟头把式地读了原文的《红与黑》”。对《红与黑》的那份爱,使他在“心里翻译不止一遍”,“无意中为翻译《红与黑》准备了三十年”。几代译者的努力,目的只是ー个,正如罗新璋先生在《红与黑》开篇第一章的译按中所说,“为我国读者提供一个与原著相称,甚至堪与原著媲美的译本”。这些译家表现出了严肃的翻译态度,不懈的艺术追 求。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试图超越前译的同时,对前译表示了应有的尊重。


南京大学西语系翻译研究中心和《文汇读书周报》曾对《红与黑》中译本层出不穷这ー现象,向译本的接受对象——广大的读者群体组织了一次意见征询。征询的结果和读者的意见刊登在《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7月1日第10、11版。这次调查受到海内外的关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反馈信息是,大多数读者比较喜爱与原文结构较为贴近的译文。译者的动机和追求与读者的反应不尽一致,这ー结果大大出乎译家的意料,也引起一些译论研究者的重视和思考。


应该说,《红与黑》的翻译,代表着我国目前法国文学翻译界的最高水平,其中有老ー辈国内外知名的资深翻译家,如赵瑞蕻、罗玉君、闻家卿、许渊冲、黎烈文、郝运,又有中年一代经验丰富的优秀翻译家,如罗新璋、郭宏安等。由于他们对翻译的认识不同,主张的原则不同,所以译文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结果是满足了当今读者多元的审美要求和不同层次的需求。


针对《红与黑》的十几个版本,译评界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小到“斯当达”、“维璃叶”的译法,大到整体风格、思想内涵的传达都有人著文专门论述,且有理有据,立意颇高,跳出了以往公式化和感觉化的批评框框(前者是指将原文与译文相对照, 挑出个别错句的简单套路;后者是指尚未通读全文,仅凭瞬间感受,灵机ー动而得出批评结论的盲目做法);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人名、地名的译法是否需要统一;ニ、个别译文出现与原作相抵牾的情況,或有明显漏译、添译的现象;三、译笔是否连贯,译文的前后风格是否相互统一;四、译文追求的是与原作从形式到内容的“等值” 还是强调译者主观能动的“再创作”。


南京大学的许均教授于1996年编辑出版了《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ー书,辑录了译者、读者、编者们从不同角度谈论对文学的翻译的心得体会和应遵循的翻译理论,其中有他本人多篇评论文章,不乏颇有见地的译学理论和观点,为读者全面了解汉译《红与黑》情况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参见许均主编的《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国对司汤达的研究始于对《红与黒》的批判。20世纪50年代末罗玉君译本ー再出版,特别是1960年《红与黑》电影在全国放映,便引发了ー场讨论和批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论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小册子,1960年全国拥有较多青年读者的两家杂志社《文学知识》、《大众电影》就小说和电影《红与黑》展开全国性群众性的讨论和批判。当时认定于连是ー个“不可救药的个人主义者”“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野心家”,“政治野心家”,他在政治上是“变色龙”,爱情上“玩弄狡猾欺骗手段”,行为 “十分恶劣”,“是道徳败坏的典型”,他的反抗只是为了“挤上去”,占有统治阶级的 “一席之地”,等等。在这样“左”的非文学的政治审视下,《红与黑》充其量不过是一部“有蜜糖也有毒药的小说”,在“四人帮”扫荡中外文化的十年动乱时期,《红与黑》 则又被其御用的“无产阶级金棍子”打成了“色情小说”,遭到粗暴的践踏。当“四人 帮”处于崩溃之时,他们又来了个急转弯,对该书大加赞扬,为其所用。于连成了在 “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中”“应运而生的投降派,为人们提供了ー个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他的卑劣行径证明“凡是叛徒卖国賊,搞阴谋诡计的人都没有好下场”等等。粉碎“四人帮”后,这一学术界的混乱状态才得到正本清原的修正,还《红与黑》ー个公道的为首者是柳鸣九。他在1978—1981年先后发表《“四人帮”的攀附与〈红与黑〉的意 义》、《〈红与黑〉和两种价值标准》、《司汤达论》等,对《红与黑》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冷峻的眼光,来审视《红与黒》,首先看到,这是反映时代本质,掲示阶级斗争规律的一面镜子,从总体上给予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作品译介
下一篇:卢梭作品译介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