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在翻译过程中未把源语所在的语境考虑进去,势必会把一 些不必要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成分转换到目的语中。因此解构首先应在源语词汇所出现的语境中对其意义成分进行分析,翻译时才会对哪些成分应该转换到目的语中去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 根据上下文,例中“对联”在此准确的意义成分应包括:①卷轴;②纸制品;③双幅;④悬挂式;⑤写有对称字句这样五部分。译成英文分别对应:①scrolls;②bearing the words隐含是纸制品;③a pair of fallen down;⑤one...the other。在对源语文化词语做出准确分析解构之后,译者就要把这些成分转换到目的语中去。传译过程实际上 是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找一种深层语义结构上的对等过程。
由此可见,进行成分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把源语词汇的意义成分重新分布到目的语中去,以寻求与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但这并不是说源语信息中的所有意义成分都要在目的语中重新构建,否则译文将会变得冗长不堪。一般说来,译者在利用成分分析法重构时,应着重考虑以下两点:在此语境中的重要性和句子的简介度。如果源语信息对于接收者理解源文主题至关重要的话,译者就应该在保持句子简洁的前提下,选择尽可能多的意义成分对其进行重构。反之, 就可以用一两个意义成分一笔带过或者根本不译。
(四)意象转化意义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语中许多意象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意象,若要把其主要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来,将会 导致译文句子无限扩展、延伸,从而成了对汉语词汇的冗长解释,否则在英语中很难维持原有的意象。对于此类意象只好把意象转化为意义。例如:
6.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
...followed by a rumbling sound of firecrackers celebrating the departure of the Hearth God.
农历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诺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祀灶神于堂,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送灶”是一个富有中国 传统民俗意象的文化负载词,英语中没有找到相应的意象。如果译 者想把“送灶”一次包含的时间、背景等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来,肯定会使句子冗长。如果像本文译者,把“送灶”译为the departure of the Hearth God,将意象转换为意义,恰恰能够传达原文的交际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