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的方法是指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追求词义上的细微差别,使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有些汉语文化负载词汇包含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有相应的含义。由于受到英语语法结构的限制,翻译时可以先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后加解释说明。例如:
3. 阎罗大王只好把你(祥林嫂)锯开来,分给他们。
The King of Hell will have no choice but to cut you in two and divide you between them.
“阎罗王”本是梵文的音译,原为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此说法,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传说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一切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译文the King of the Hell是忠于原文的译法,不加不减,但有一个缺点,一般译文读者缺乏中国文化的熏陶,受传统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他们脑中出现的意象很可能与源语读者的意象是不一致的。这就是文化负载词造成的“文化缺省”现象。“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这个被缺省的部分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存在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中,因此话语中的实际语言表达中因缺省而留下的语义真空就会由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参与而获得填补,接受者连贯的语义理解便由此而来。如何弥补文化负载词造成的“文化缺省”问题,值得商榷。
(三)义素拆分
纽马克认为翻译还包括词汇义素的转移即拆分,转移和合成三个过程。拆分是对源语词汇义素的分析,语言学上的义素分析是指将需要对比的几个词的词义分成若干成分, 然后将这些成分加以比较,从中找出意义上的区别;翻译上的义素分析是指细分一个词的内涵的多种词义,联系上下文,找出最恰当的词义。一个词的正确意义就是“最符合特定上下文的意思”。例如:
4.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An old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who went in for Neo-Confucianism,…
监生一词包括了两个主要义素:①国子监;②学生。依据明清制度,设在京都的中央学校为国子监(明代,北京、南京都设有国子监; 分别称为北监、南监),是最高学府。因此,国子监一词又可拆分为 “国家最高级别的”和“学生”两个义素。在对源语文化词语做出准确分析、解构之后,译者就要把这些成分转换到目的语中去。传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找一种深层语义结构上的对等过程。通过这样的拆分,监生一词就可以译为an old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college, 从而比较容易地在英语中找到较为恰当的表达。又如:
5.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 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One of a pair of scrolls had fallen down and was lying loosely rolled up on the long table,but the other was still hanging there,bearing the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