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复现关系的英汉语对比
Halliday和Hasan对复现这一词汇衔接手段的分类是就英语而言。潘文国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对Halliday的分类进行了重新分类:同义词为一类,其他及照应、替代合在一起为另一类。前一类称为“重复”,后一类称为“替代”。这一新区分便于我们看出汉语和英语话语组织的又一重大区别,即汉语向于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倾向于用替代手段潘文国。例如:
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nie time,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译文:他们注视着那些鱼类好一会儿之后,便要我给他们好几对不同的鱼,一面在水箱之间走来走去,一面将所要的鱼指出来,我把他们选定的鱼用网捞起来,先放在一个让他带回去的容器中,再 (……)装入一个不漏水的袋子里,以便携带,然后将袋子交给那个男孩,“好好地提着(……),”我指点他。
原文中用了四个不同的词:fish、kinds、them、choice,其实都指“鱼”,汉语就用一个“鱼”字来翻译。“容器”和“袋子”原文共用了三个it来指代,译文中重复了一次“袋子”,省掉了另两个it。
这个例子典型地说明了汉语和英语的不同特点:英语喜欢用替代的手段,或用代词,或用其他名词;汉语却喜欢使用重复或省略的手段。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似乎可以认为这反映了形和合意河的辩证法:纯粹用意合伙纯粹用形盒的语言都是少见的,各种语言都使用意和手段,各种语言也都使用形和手段,只是使用的范围、程度各不相同。拿英语和汉语比较来看,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 面,英语比较稳定而多样的形式(包括形态),可以控制内部各语言要素间的关系,因此以形和为主;到了句以上,英语似乎觉得没有必要再用如此强的形式来限制自己了,为了造成变化,因而采用了意和手段,同义词、上义词、统称词(泛义词K代词,基本上都是词汇手段,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不是形式,而是意义。汉语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句子(或相当于句子)的较短的语言片段内,主要靠的是意和,用“意脉”贯穿全句;而到了较大的语言片段里,为了保持“神”不散,就要用适当的“形和”手段来增加凝聚力,而重复同一个词是最好的办法,可以使读者、听者的意念中心不散。汉语不喜欢使用同义替代的手段,因为会使精神分散;也不喜欢用代词,因为容易变得所指不明。结果由于强调重复,反而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形和”,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