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楚辞》的外译简介
2019-10-07 09:06:04    etogether.net    网络    



楚辞的翻译始于帕尔克。1879年,香港出版的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第2卷上发表了帕尔克译的《离骚》,英文标题是《别离之忧》,无任何介绍说明或注释评介,译文粗糙笨拙。其后,翟理思在其译著《中国文学瑰宝》的“诗歌卷”里译介了《卜居》、《渔父》和《山鬼》。1895年,理雅各在《皇家亚洲学会杂志》第27卷上发表了《“离骚”诗及其作者》。比起帕尔克来,他的译文要精确得多了。但是,他却过分拘泥于原文,并未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1949年,伦敦阿伦与昂汶公司推出白英(R. Payne)编选的《白马篇:中国古今诗选》(The White Pony: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参加此书翻译的尚有两名中国学者虞明铨和沈玉章(均为译音)。其中译介的楚辞是《九歌》、《涉江》和《离骚》,译文生动,可读性强。但译介楚辞最有成就的,要数亚瑟•韦利。


他在1918年孔斯答勃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歌ー百七十首》(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里译介了《国殇》,在1919年阿伦与昂文公司出版的《中国文学译作续编》(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里译介了《大招》。他还翻译了《风赋》英译名《雄风和雌风》和《登徒子好色赋》(英译《登徒子》)。1955年他又推出《九歌:中国古代巫术研究》(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 一书,仍由热心介绍中国文学的阿伦与品汶公司出版。韦利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九歌》,发现了中国古代巫术文化的特点,颇打新意。在《九歌》的翻译方面,并没包括《国殇》和《礼魂》,因为省略了《国殇》和《礼魂》,韦利的英译本《九歌》正好是九篇。


每篇除译文外,还加上一篇评注。评注篇幅不大,只限于有关问题。全书还包括这样两项:一、补注,是关于各篇名物的说明与考证;二、若干附录,分別说明楚国地理疆界的扩展,以纠正西方学者关于楚的势カ范围只局限于南方的片面看法;概述王逸、洪兴祖、朱熹三位著名楚辞研究者的注释情况,并介绍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对《九歌》的解释。大致上说,韦利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受青木正儿的启发,同时也接受闻ー多、姜亮夫、文怀沙、郭沫若和游国恩等现代中国学者的一些具体观点。(详见张弘《中国文学在英国》)继韦利之后,系统译介《楚辞》的是他的学生戴维•霍克斯。霍克斯为准备写博士论文《楚辞的创作年代及作者考》,从1956年开始翻译了楚辞18篇,既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渔父》、《卜居》,也包括宋玉的《招魂》, 景差的《大招》、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 《七诛》、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和王逸的《九思》,于195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了《楚辞▪南方之歌——中国古代诗选》(Ch'u Tz'u:The Songs of the South : 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即王逸的《楚辞章句》。这ー译本,采取介乎逐字逐句与自由翻译之间的中间道路,在各篇标题的翻译上,尤其不受拘束,但附有原题的音译。译者认为,诗句的韵律固然重要,而意义的转达则更应优先,有时为了意义就不得不牺牲韵律。全书采用两种注释方式,即脚注和尾注。每页底下的脚注简单扼 要,供一般读者浏览。全书结尾部分的尾注则极为详明,讨论译者采用了某一译法的理由,让专家们鉴别判断。关于此书的译文质量,李贻荫在《霍克斯英译く楚辞〉浅析》一文中评道:霍克斯中英文造诣极深,对楚辞有探索,对屈原有感情,其译文则于形似之余求神似,若即若离有变化,信顺之余力求雅。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陶渊明诗词外译简介
下一篇:著名译者文化词语处理举例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