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年到1977年,程抱一在《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中所用的方法在《中国诗语言研究》分析唐诗语言中基本被沿用下来,并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完善,表现了程抱一运用结构主义方法的成熟。通过 《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的写作,程抱一已经基本掌握了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唐诗的方法。他在写作专著《中国诗语言研究》前的准备,主要就是要把这种分析方法酝酿成熟,形成一套系统,并能适用于中国古诗语言分析。从《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到《中国诗语言研究》的完成,程抱一花了足足七年的时间。这七年,是程抱一由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的具体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对张若虚诗所进行的分析是唐诗实例分析,通过细致分析《春江花月夜》这首名诗的结构,完成了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唐诗分析的试验;而《中国诗语言研究》是一部结合实践的理论著作,理论来自于实践,《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为后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就不可能有《中国诗语言研究》这部汉学名著的问世。
这首先可以从这两部书出版的因缘关系来看:程抱一的硕士论文 《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写成后,受到了法国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 特、朱利叶•克里斯蒂娃以及语言学家雅各布森的欣赏,这直接促成了 《中国诗语言研究》的写作与出版。1977年,《中国诗语言研究》由法国瑟伊出版社出版,在汉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跟出版于1979年的 《虚与实,中国绘画语言》一起,被誉为汉学史上的转折点。从这两部书出版的关系来看,正是《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的成功引起了写作 《中国诗语言研究》的契机,没有《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就不可能有《中国诗语言研究》。
《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也为《中国诗语言研究》的写作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程抱一在后一部理论著作中继续采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跟前者的写作方法一脉相承的。前者所用的方法基本上都被沿用在后者的写作中:如对诗的形式进行分析,分别考察押韵、 平仄声调和产生的音乐效果;对内容的分析抓住了诗的主题形象:在 《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中抓住了诗中“江”和“月”两个主要形象及其 相互关系。最重要的是,《张若虚诗之结构分析》的基本精神,即对形 式的分析与对内容的分析紧密结合,在《中国诗语言研究》中被很好地沿用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