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荒原》的基本主题,如果说《凤凰涅槃》是一曲歌唱生命(再生)的颂歌的话,那么,《荒原》则是一首吟唱死亡的哀歌。
然而,一首诗如果只是泛泛地描写生或死,是不可能打动人们的,郭、艾二人会在20世纪20年代几乎同时摇撼同时代人的心弦,看来在处理生与死这个所谓“永恒题材”上,还别有奥妙,而正是这个奥妙构成二诗的本质特点,我们让二诗的具体字句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众所周知《凤》诗前有引言,《荒》诗前而也有引言,《凤》诗的引言谈到生死,《荒》诗的引言也谈到生死。将两诗的引文加以比较,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三点相似处:1)两段引文都置于诗的前边,暗示着诗的主旨;2)两段引文都是古代神话故事,不是本国的,而是异国的;3)两段引文都说到生与死。
再进而比较,又发现两引文虽貌合却神异:艾诗引言中的主人公想死,死不了,只好痛苦地活下去;郭诗引言中的主人公要死,死成了,但很快又更生了,于是永远幸福地活下去。—个是求死不得,一个是死而后生,一个是虽生 犹死,一个是欲生先死。真是死生有别,泾渭分明。
由此可见,艾诗的主题虽然是死亡,却不是一般的死亡,而是“生存着的死亡”;郭诗的主题虽然是生,也不是一般的生,而是死亡里的新生如果把郭、艾的两个主题说得更具体一点,那么,艾在《荒原》 中描写的“生存着的死亡”是指西欧现代文明社会在“精神上枯竭的死亡而郭沫若《凤凰》的死亡里的新生则是“象征着中国从革命的烈火中获得新生”。这,就是二诗几乎能同时摇撼同时代人心扉的奥秘!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使用了水、火等象征物,同样地描写了生与死,同样地诅咒了他们当时各自所处的“黑暗如漆”的社会。然而 《荒》诗的作者,主要看到绝望、黑暗和死亡;《凤》诗的作者除了能看到黑暗和死亡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光明与新生。说这是当时两位诗人的本质区别, 我想大多数的人是会首肯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