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中国诗语言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2018-07-30 08:40:59    etogether.net    网络    



程抱一认为, 正是这个没有明确表述的月亮维持住了人类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之间的模糊关系。吴刚伐桂树和玉兔神话表现了不朽,但桂树被砍伐,月亮曰渐缺损,又表明不死本身即是必死;而最后桂树的形象与诗开头“梧桐”树的形象相呼应,是诗的升华,也表现了永恒的再生。这样的分析可以说穷尽了诗中出现的“隐喻性形象”在中国传统中的含义,并尽力将这些含义在此诗中串连起来,这种分析虽然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却显得勉强,不够说服力。而且,这种解释早已超出对这首诗的常规理解,较难为人尤其是中国读者所接受。


程抱一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阐释同样如此。程抱一认为,《无题》这首诗除了第一句以口语的风格揭示了此诗的主题 (相聚的激情和分离的悲剧),其他诗句都由形象和隐喻构成,形成了 一张换喻之网。第三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与“缠绵”同音异义 (程抱一在这里有一小误,“蚕”与V缠”声母不同,并非同音);“丝”与 “思”同音异义,“丝”又有“青丝”之意,预示了第五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头发形象的出现。第四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灰”,有“心灰”之意,暗含首联诗所体现的爱情受阻的思想;“灰”还代表灰色,预示着第 五句头发颜色的改变。第六句“夜吟应觉月光寒”中月亮的形象引出了嫦娥,肯定了命中注定要忍受分离相思之苦,只有在“蓬山”,也即通 过死亡,才能找到出路。程抱一认为,从整体来看这首诗,由第二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表现出来的相思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更改的空间和时间体现在随后的诗句中的。就诗的空间而言,诗中的形象由地上的元素花、丝、茧、蜡烛,到天上的元素云、月和传说中的蓬山以及神话中的青鸟,表现出了一个无限扩展、直到达到不可触摸范围的真实空间,在时间上,第二句表现了春尽,随后四句表现了日月和季节的更迭。通过这个空间和时间交织而成的网络,人的感情与周围环境成为共生体,共同展现了这场失败的爱情悲剧;由于以宇宙作为见证人, 使诗歌表现了一个普遍性的人生悲剧。就这样,程抱一通过穷尽诗句 “隐喻性形象”之间所可能存在的所有联系来阐释这首诗,为这首诗诗意的连贯找到了“出路”。这种阐释虽然新颖,但有着太过之嫌,与程抱一对于中国诗所作的结论之诗义的模糊性相矛盾,为这本论著的瑕疵。这也正是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形式主义研究方法不可避免的弊病。




[上一页][1] [2] [3] [4] [5]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水火与生死
下一篇:《奥义书》对《凤凰涅樂》和《荒原》的影响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