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
2018-07-23 09:16:33    etogether.net    网络    



(四)源于外语但符合目的语惯用法及语感,特别是词语搭配习惯、语法范畴表达习惯、叙事逻辑习惯、用词习惯(如比喻法);或虽不符合上述习惯但仍能适应特定文体的需要。

(五)符合目的语句子长度常规。比如汉语的句子注重“长短相间、单复交替”,句子以不超过25至30个字为宜;或虽然句子较长, 怛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联结成分使用(或省略)得当,语感上无拖沓、盘错感。

(六)源于外语,不符合上述五项基本规范,但能实现较强的社会交际功能,富于表达力或生动性的外语用法。比如用“透明度”表示开放性民主决策过程,能“因形见义”又比较生动。


总之,“异化”必须受到目的语语言生成及转换机制的调节及检验。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目的语语言共核(包括词法、句法、音位系统)规范、习惯用法、语感并最终表现为社会的约定俗成。




[上一页][1] [2] [3] [4]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诗人与诗威
下一篇:简述中国20世纪纯抒情诗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