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中西诗歌鉴赏的时间角度
2018-07-05 09:00:46    译聚网    网络    



所谓时间角度,是指我们鉴赏一首诗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该诗的时代性上。须知一首诗的含义和审美效果几乎在每一个单位时间内都随着宇宙现象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新批评派中的一些人把诗歌本文看成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封闭体,这种作法在注重作品本位分析时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作品本身若无相对稳定的价值实体,分析者就无法把握住该作品。但站在时间角度上,新批评派的观点就不正确了。例如荷马的史诗,根据当代学者的考证,在古希腊远古时代,主要是史料,其次才是诗,因为它记述的大都是真实的史实而非瞎编滥造,只是为了便于记诵,才采取了诗的形式。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荷马史诗在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的眼里则又主要是诗,其次才是史。因为在很大的 一段时间内,学者们都怀疑其中所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而视之为文学创作。到了近代,由于考古学的进展,证实了荷马史诗中许多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于是在不少近代学者们的眼中,史诗再次成为史。当然,由于历代人们的审美心理积淀结果,史诗在当代读者的眼中,还是主要被看成是文学作品而非纯粹的历史著作。由此可见,同部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将会有不同的含义和审美效果。


同理,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埃及的《亡灵书》,古印度的《摩坷婆罗多》,古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等史诗作品,如果以现代诗歌的标准来衡量,固然显得浅陋,但是当我们得知它们是几千年前的产物时,我们会立刻生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崇敬心;时代的久远本身就是一种古朴美,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审美价值判断往往是从时间角度而非从作品本身角度作出。换句话说,我们认为它们是好的、美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是古老的。所以朱光潜先生说:“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事物也具有一种美。……‘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不但如此,连气候、季节的转换,都会大大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趋向。早晨读诗和晚上读诗的感受不同,秋天读诗和春天读诗的感受也不同。





上一篇:风格的可译性
下一篇:意义走失的几个原因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