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文章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用于表达的语言
2018-09-01 11:04:34    etogether.net    网络    



然而,这一情况并不适用于译员和他的听众之间的交流渠道。本国语对第二语言的干扰比第二语言对本国语的干扰要强得多。译员在其第二语言中缺少的是对这一语言的一种扎扎实实的直觉知识,是重新组织词形所必不可少的轻松自如、流畅的表达法。译成乙类语言时译员简直没有时间象在译成甲类语言时那祥去充当注释者。译成甲类语言时,译员可以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听众,向他们解释发言内容多于翻译发言内容。然而译成非本囯语时,译员很难消除自己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他懂得发言的意思,但他的措辞难懂,因为他表达自已意思的方法很有限。未必完全听懂他话的听众有时会怀疑被译语究竟是不是他的本国语。


再举个倒子。有一个人用德语讲演,其中用了“Schönheitsfehler”(美中不足)一词。译员在用法语口译时,假如把它译为“imperfection”(法语:不完善、缺点),一位说法语的听者一定会理解得既快又好。但当时译员却用了不常见的 "faute d'esthétique”(法语:影响美观的缺陷),正因为不常见,听者一时觉得个中总有什么道理(其实原话并没有别的意思),不得不多加思索,最后还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悟出真正的意思。但这样就妨碍了他听清讲演的下一个要点,以致影响了他对发言的全而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译成一种乙类语言必定比译成甲类语言差。初出茅庐的译员刚开始工作时往往宁愿译成自己的笫二语肓,他们感到这比较容易。因为害怕会误解外国语,他们宁愿说外国语,殊不知他们说的别人往往听 不懂。他们认为,只要设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能听明白。


认为把话译成自己第二语言比较容易的口译新手往往会忘记,口译并不以译员理解发言内容而告终,只有等到全部发言内容传达到听者那里,口译才算完成。他们还忘记,虽然译员以自己的语速用另一种语言表这自己的思想时,他比较容易使人理解自已的意思,但口译时情况却完全不同。鉴于译员要受到别人思想的制约,他更需要十分精通这门语言。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口译叙述语类
下一篇:同声传译实践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行业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