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大,外宣翻译尤其需要字斟句酌,准确传递信息。根据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在做外宣词语英译时,不仅要把握词语的概念意义,而且应该时刻将词语的联想意义考虑在内,利用词语积极的联想意义来打动受众,避免词语消极的联想意义,以免引起误解,造成失误。
(一)避免消极的联想意义,消除误解
有些英汉词语的概念意义相同,而其内涵意义,联想意义不尽相同甚至相反,在某种特定语境下还会引起误解,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就要避免使原文中出现的联想意义译入译文,误导受众。例如,我国2008年的奥运口号提出“新北京,新奥运”。最初在把口号翻译成英文时将其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了New Beijing,New Olympics,意想不到的是这引起了国际奥委会的疑问。New Beijing“新北京”很好理解,可是New Olympics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要重新制订奥运会的规则吗?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双方在“新”这个词上不同的理解。中文里的“新” 在概念意义上是与英语里的new相对等,可是在这句口号里,“新”所具有的联想意义强调的是新水平,新气象。而英语里的力 则被国际奥委会赋予了“更新,重建”的联想意义。那这样的翻译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引起了误会。后来我们及时把这一口号重新译为舱Beijing, Great Olympics,虽然没有按照“新”的概念意义去翻译,却充分体现了原文的精神,在国际上反响甚好。
(二)利用积极的联想意义,打动受众
外宣翻译还会遇到的另一种情况是同一中文词语在译入语中存在多个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这时选择什么样的词语翻译就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的问题,学会正确的选词,在深刻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在译入语中利用具有积极的联想意义的词语,不仅有利于翻译目的的实现,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而且可以成为重要的外交和宣传工具。
例如,2005年,我国政府出台《反分裂国家法》,显示了我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决心和态度。怎样翻译这部法律的英文名称,更好的向国际社会介绍这部法律是一个很严肃的政治问题。中文里的“分裂”在英语里对应有两个表达同一概念的词语。一个是“separation”, 另一个“secession”。从语义上看,这两种译法都是可以的。朗文字典对separation的解释是“分开,分离”,意思比较中性。
而对secession 的解释有一条专门提到“the withdrawal of eleven southern states from the US Union in 1860—1861,leading to the Civi l War.(脱离联邦,指1860年美国南方l1个州脱离联邦,从而导致了南北战争)。 因此secession这个词容易唤起美国人对南北战争造成灾难的回忆,让他们触景生情,引起他们对反分裂的共鸣,也易于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肯定。正是secession这一词语所具有的联想意义使我们最终敲定Anti-Secession 作为《反分裂国家法》的英译本,这可以说是深刻认识政治词语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并成功运用于翻译的成功范例。
上一篇:外交口译的场合了解
下一篇:外交口译例文 -- 中国与南亚及大洋洲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