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t也曾谈到ー种用德语和芬兰语双语写成的旅游手册,介绍往返于德国特拉弗明德与芬兰赫尔辛基之间的 Finnjet car ferry,主要介绍技术优势与旅游路线。在为德国人准备的旅游手册中,标题是The Most Beautiful Way to Finnland。而 在为芬兰人准备的旅游手册中,标题变成了 Finnjet—the Straight Way for Finns to Holiday Europe。手册中最后两段都是介绍目的地情况的,在德文版中描写的是到达赫尔辛基的情况,而在芬兰版中介绍的是到达特拉弗明德的情况。此外,德文版中的第四句话 在芬兰版中删去了。德文版和芬兰版中的这些不同之处,反映出旅游手册编写者或译者将译人语接受者、译文接受的地点、译文功能等都考虑在内。
实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
笔者自2000年12月开始担任某直辖市电视台向CNN World Report选送新闻短片的英译工作,所译电视短片每年在CNN播出二十余部。2003年9月,CNN World Report制片人访问该台,对这些电视短片的翻译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按照德国功能派理论对“翻译要求”的解释,就笔者从事的CNN新闻短片英译而言,译文传播的途径是世界主流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World Report栏目,译入语接受者主要为以英语为母语的电视观众,他们接受译文的动机是想通过这些报道更多地了 解中国,译文的功能是让世界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更好地对外宣传。
向CNN选送的新闻短片大都介绍本地文化传统、城市风貌、 经济建设成就以及普通市民的生活面貌。为了达到更好地向世界主流媒体介绍中国的目的,笔者在翻译时经常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删、改写和解释。例如,在介绍天津小洋楼的电视片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意租界的饮冰室,两座并立的小洋楼,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撰写《饮冰室文集》的地方。梁启超将大量西方的民主思想引入中国,倡导变法。
原文作者称梁启超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学者”,显然是站在一定的立场来给这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定性”的。笔者认为,考虑到对外宣传的效果,译者没有必要把原文作者的这种“阶级立场”也翻译过去,以传达给意识形态与我们迥异的西方电视观众。因为,那样只能让他们觉得不舒服,难以做到国际交流中的求同存异,也达不到我们期望的外宣效果。因此,译者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抛开“阶级立场” 中性”地向海外电视观众介绍梁启超:Liang Qichao, an eminent scholar and thinker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段连城先生也曾提出对外宣传翻译工作者需要对原文进行加工,动三种“手术”---镶补、减肥、重组。“镶补”就是补充外国人不懂的背景知识,包括人名地名、历史事件、中国特有的体制、机构、典故、政治口号、术语等。“减肥”就是对词藻堆积进行删节。其中的“镶补”手术,德国的翻译理论家们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作出了新的诠释。诺徳认为,费米尔在定义“意图”和“功能”时概念有些混乱。于是,她区分了“意图”和 “功能”。她认为,“意图”是从信息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信息发送者想通过文本实现某种交际目的。但即便是最好的意图,也不能保证就一定有ー个好的结果,尤其是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所处的情境有很大差别时,比如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情境等。通过这分“意图”和“功能”, 诺德突出了文化背景在实现交际目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在汉英两种文化迥异的语言互译中尤其具有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对外宣传翻译工作时,遇到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的地方, 一定要考虑到以英语为母语的接受者的接受能力,进而增加背景 知识或做相应的调整。以下面一段介绍中山公园的短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