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德国功能派理论批评应用
2019-06-26 08:59:22    etogether.net    网络    


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行为”,引入了“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的概念,强调交际目的。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三位杰出的理论家:雷斯(Katharine Reiss)及其“功能翻译批评理论”、费米尔(Hans J. Vermeer)及其“目的论”、曼塔利(Justa Holz-Maenttaeri)及其“翻译行为理论”。


在上述三人的翻译理论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最为重要,“目的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翻译要求”它包括译文的功能、译入语接受者、接受译文的时间、地点、译文传播的途径以及产生或接受译文的动机。一般来讲,“翻译要求”指导整个翻译过程。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忠实”(fidelity)。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费米东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直译、意译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直译述是意译,或是采取直译加意译,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按照费米尔的理论,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要依交际情景、译入语文化以及译文交际目的而定。这样ー来,就对人们多年来一味追求忠实原文,而不考虑交际目的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为ー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但却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引起人们对ー些传统上不提倡、但从译文功能角度来看有时是必须的翻译方法重新评估”。“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这一传统概念受到了挑战。由于在“目的论”中原文的地位降低了,因此为实现交际目的和功能,对原文作恰当的增删以及改变原文中的某些形象都是可行的。


Lance Hewson 和 Jacky Martint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Cette semaine on tuer Le cochon!这句法文(直译成英语可以是 This week we kill the pig!或丁his week we're going to kill the pig!或 This week we will kill the pig!或 This week the pig is going to be killed!)与法国初冬时的乡村杀猪活动有关,是法国文化传统特有的现象。毎年初冬时节,这句话通常出现在法国食品店的广告上,目的是吸引顾客购买新鲜的猪肉制品。然而,类似的传统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存在,因此为了实现译文功能,即达到让顾客购买猪肉制品的预期目的,英文译者去掉了原文中“杀猪” 这个形象,而启用英语中更符合广告语篇的Special Offer—Fresh and Abundant!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修辞手法拟人的翻译处理
下一篇:借代的翻译介绍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