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参观点导译。参观点导译与游览景点的导译不同:后者可能是以导为主或以译为主,或导译结合,很难区分孰轻孰重,但前者肯定是以译或译介为主,而导的任务有时由导译员担任,不过一般都由参观点的专职人员(如PR girl、PR man等)负责导游、介绍、讲解、回答问题。
(1)参观点的分类。作为对外开放的工厂、农村、医院、校园、社区、展览会、社会福利机构等参观点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国旅游者观察中国政治、经济或其他有关情况,加强同当地人民的联系和交往、增进了解的主要渠道。就人境旅游而言,参观点巳经成为海外旅游者旅游行程的一部分。缺了参观这一项内容,整个中国之行是不完整的。不少旅游团,每到一地,都要参观,也有专门的参观团,属于SIT,即special interest travel(特定目的旅游,或特殊项目旅游)。
过去,对国内外旅游者的参观点是进行分类的。现在,一般对国内游客开放的参观点,都对国外游客开放。所以,所谓“内外有别”的“分类”早已趋于模糊。实际操作中是根据国外旅游者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分类。这就涉及到工厂、乡村、商业、各种市 场等生产经营类,学校、医院、研究所、展览馆、少年宫、其他文化设施等文教医类,胡同、里弄、旧城、住宅新村等老城及社区类,孤儿院、监狱、福利工厂等司法及社会福利类。
(2)参观点的导译。参观前的导游讲解、主人介绍及口译、问 答或座谈及口译、现场参观介绍及口译、购物及口译服务是参观点 导译的一个相对完整过程。在抵达参观点之前,导译员可以因团 而异的独特方式介绍参观点大体内容和参观特色,使旅游者对其 有一个初步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深入了解的(强烈)愿望。可 能的话,将参观点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进行有机的联系,点面结合, 突出导译员主体性思路和观点(这点很受外国旅游者的欢迎),同 时利用这一机会介绍、宣传中国的发展,从而使旅游者对参观点和 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有个立体的认识。这是参观点导译的第一 步&作为第二、三步,导译员给主人和客人做口译时,主要采用的口译方法是直译法、释义法和交际法;在做好必要的译前准备外(如背景情况的了解、相关词汇的整理、主人方言的熟悉等),要特 别突出、保持宾主之间的自然、和谐、热烈、互动的气氛,鼓励客人 多提问(时间允许的话)。第四步是第二、三步的必要补充、再现和具体化,是客人获取感性乃至理性认识的关键环节,也是主人展现自己、吸引客人的深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翻译常常是“顾此失彼” (只能照顾到少数客人),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导译员必须有求必应,满足客人的提问。有的参观点有专为旅游者开设的商店,这是导译的第五步,即最后一步。导译员要当好游客的“购物顾问”,做好买卖双方的沟通、解释工作。购物过程可以做推销工作,但不要强人所难,要完全出于旅游者自愿,总之一切随缘。整个“导购”过程,要注意用词妥粘,文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