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文景观导译。
•人文景观的概念。人文景观属于人文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民族政治、经济、文化 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人文族游资源分为三大类:古迹与建筑类(具体分为32种), 消闲求知健身类(具体分力11种),和购物类(具体分为5 种)。
•人文景观导译的基本内容。人文景观导译的基本内容就是指分为三大类的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国,园林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属性的人文景观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 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历史和当时的民族风情,在游览内容中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景观内容的翻译难度较大,不少独具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culture-specific )词汇往往是描写这些景观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词汇,它们在外语(如英语)中出现词汇空缺(lexical gap)或词义空白 (semantic zero)现象,有些翻译虽可采用“替代法”,但大多数“词汇空白”还难以填补。有的即使被替代、被填补,但难以产生较好的现场数果。这也造成翻译研究或跨文化研究的空白领域。之所以导译员在人文景观讲解方面缺乏功力,讲解水平有待大幅度的提高,是因为导译员需要 在历史、文化、中文、外文、美学等方面的修养的综合提髙。比如美学就跟人文景观的政赏关系密切。它们作为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客体,是由其所具备的欣赏价值所决定的。 欣赏价值具体体现在历史、艺术、民俗观诸多方面,由此给翻译、导游带来诸多方面的挑战。
在历史观方面,古园林和古建筑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其形成及兴衰史都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原因的。例如,长城的修筑就同战国七雄鼎立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分 不开。又如,洛阳的白马寺则是东汉时期佛教传人我国的 产物。再如,西安的大雁塔是唐代高僧玄奘为贮藏从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造的。园林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不仅是 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对以后文化的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苏州的枫桥和寒山寺,使得唐代诗人张继写出了传世之作《枫桥夜泊》,享誉海内外。不少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也因园林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得以长期流传。而有关诗文和神话、民间传说则丰富了它们的历史价值,如有关颐和园长廊的修建与“凤压龙”的故事。
在艺术观方而,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园林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标准。一座园林或一座寺庙往往集造型、雕刻、绘画、装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于一体。园林建筑或历史文化遗物因而具有艺术欣赏 价值。艺术欣赏涉及多方面,首先是艺术形式的欣赏。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如亭台楼阁)、山水(如假山流水)、花木 (如树木花草)等组成,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给人以诗情画意之享受。其次是艺术手法的欣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能够陚予景物以生命,造成完美的艺术效果。写意,原是中国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造园艺术也借鉴了传统绘画 这种技法的精林,成为中国园林的一大表现手法,也成为造园艺术追求“书卷气”的有效途径。因为中国古代欣赏风景名胜常与骚人墨客的文学创作分不开。这些内容特别值得在翻译导游讲解中加以引进,也历来是翻译导游的难点。
就民俗观而言,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与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标准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在园林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至今保留着前秦至元朝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敦煌莫高窟,是历史上现有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这些壁 画彩塑反映了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旅行、作战、婚 丧,以及佛教传说、音乐舞蹈、房屋建筑等生活活动和社会生活。从中可以窥见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