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文章 > 笔译技术 > 正文

英汉语言混用的翻译处理

发布时间: 2021-05-01 21:49:02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全球四分之三的信件是用英文写成的,因特网上80%的电子信函是用英文写成的,由于英语在信息交流中的强大优势,近年出现了不经...



  新技术使电脑大幅度降价,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新型电子通讯的发展,地球将变成一个真正的小村庄。如果我们把这个“小村庄”看作一个并合地区(convergence area),那么对于产生语言的混用现象就不会觉得奇怪。根据《语言和语言学词典》,“并合地区” 是指“一个语言集团( Speech community)和另一种相邻语言接触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中,经常性的语言接触会产生混合语言、双语现象,并发生语言演变。”造成双语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政治、军事、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但就目前的英汉语言混用现象而言,主要还是由于英语在全世界普及造成的。在国际交往中唯有英语超过其他任何语言,成为最常用的工作和交际语言。据语言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会使用英语的人口将超过15亿,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全球将有10多亿人会熟练使用英语。据统计,全球四分之三的信件是用英文写成的,因特网上80%的电子信函是用英文写成的。由于英语在信息交流中的强大优势,近年出现了不经翻译直接吸收英文术语的现象。现在随便翻开《光明日报》的电脑周刊,常常可以看到internet,window,homepage,Web,Dos,KV300,UCDOS,等电脑术语混用在汉语当中。除了在电脑技术方面的文本中有英汉混用现象外,在其他方面也出现了英汉混用现象。吴仪部长在电视采访中就直接用英语讲APEC,而不是讲“亚太经合组织”,中央台广播员直接用英语讲CCTV,NBA,MTV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就连《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也已经收入“卡拉OK”这样英汉混用的词条。美国畅销书FIT FOR LIFE 在香港译成中文时,题目也译成英汉混用的《FIT一世》。尽管《光明日报》后来也公布了internet的标准译名为“因特网”,但该报文章中仍然经常直接用internet。混用语言有的是自身选择,有的是被迫的,目前这种状况应该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吧。 


  应该承认这种直接借用英文原文的方法,有它的可取之处。第一,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没有时间去逐一考虑每个术语既对等又巧妙的译名。直接用原文比较省时。第二,用原文可以避免误解。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时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术语有不同的译法,如果不看原文就会被那些术语搞糊涂了。葛传规先生编的《英语惯用法词典》中所有的语法术语都是用英文,吕叔湘先生译的《文明与野蛮》一书中连“社会群体”( social groups),“文化”(culture)这样的术语都注上英文,足见两位先生治学之严谨。现在港、台及海外其他地区的华人所采取的译名往往与大陆有很大的差别,比如AIDS,大陆译为“艾滋病”,而港、台译为“爱死病”,有了原文就可避免误会。第三,用原文可以将在汉语中一时找不到对等译名的概念直接引进来。包容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是对本民族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英语本身就是各民族语言的大熔炉,它广泛地向其他语言直接借用了大量的词汇。象pai-hua(白话)、wok(锅)、wonton (馄饨)等汉语词汇都已直接进入英语。正是英语词汇的这种世界性,才使它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而且英语离开英国本土后就再也不是英国人的专利了,它和新技术一样可以被其他民族所利用,成为信息交流的载体。实际上用直接借用的方法不但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而且使本民族的语言更容易与其他民族的语言接轨,从而更方便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时下流行的词“酷”源自英语 cool,如果用意译是很难找出与之对等的词的。美国人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party, 把party译成“晚会”、“聚会”都很难与原文对等。倒不如直接借用party更好。 直接借用的词可能一开始会比较陌生,甚至难以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接受的。用惯汉语数目字的人刚接触阿拉伯数字时一定很不习惯,可是现在汉语已经完全接受了阿拉伯数字。十几年前,有人说“的士”、“巴士”、“打的”等港、台词汇不中不洋,不伦不类,可是现在这些词都已收入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了。 


  我们过去翻译外来词汇时一般用音译,意译或音译,意译合用的方法。而且我们比较喜欢采用“归化”的手段,使译过来的词具有中国特色,人们一看就懂,比如“院士”、“可口可乐”、“代沟”等。前不久关于“克隆”(clone)译名的争论正是体现了这种心态。有人认为“克隆”没有中国特色,不能一看就懂,应改为“单生”,可是至今报刊、广播还是用“克隆”。现在又多了一种直接借用的方法,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英汉混用问题,使汉语逐步走向国际化。不过,我以为在使用英文词汇时应该用括号在后面注明中文意思,至少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该注明意思。特别是一些缩略语,就连懂英文的人有时也莫名其妙。作为翻译工作者对这个问题应谨慎处之,不能为了省事都用直接借用的方法。过去我们把science译作“赛先生”,democracy译作“德先生”,可以说是一时找不到确切的译名所采用的应急办法,最终还是被后来想到合适译名所代替。我们直接引进的英文词汇能否为汉语所接受,是需要时间考验的,更何况译出一个既确切又巧妙的译名,始终是译者努力的目标。 



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外位语结构的翻译处理
  • 下一篇:粗俗语的翻译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