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已遴选、译写中华思想文化术语81条,作为首批 成果向社会发布。准确、传神的语言翻译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不准确的语言翻译会让中国传统文 化遭曲解。当前,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外译面临哪些瓶颈?如何通过外国语言完整、准确传达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把握传统文化术语丰富内涵
商务印书馆编审关群德将近年来 中国典籍外译出现的种种谬误称为“恐怖的翻译”:将“孔子”译成“孔修斯”、将“孟子”译 成“孟修斯”、把“孙子”译成“桑卒”、将胡适的《尝试集》译成“岑参的唐诗 ”……这类错译举不胜举。
翻译首先要做到忠于原文。但有些译者并不能准 确领悟这一理念。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吕世生表示,很多翻译往往只忠于字面意思,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远远不够。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 授孟凡君分析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译者多以现代汉语的思维去把握原文的语义内涵,造成同一概念有诸多译法。
古汉语行文简洁、内涵丰富,往往“一言以蔽之”。比如“仁”在《论语》中出现 了100多处,每处意义不尽相同,这给译者带来了很大困难。
核心术语的准确翻译是中华传统思 想文化外译工作的基础。2014年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发布的81条术语包括了“道”、“仁 ”、“义”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
确立核心术语翻 译标准有助于加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整理与翻译的科学性。“西方哲学界往往不熟悉中国的哲学概念,我们更需明确定义,让西方读者 正确理解中文文本。最好的办法是以一词译一词,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工作很难。”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雷米 ·马修告诉记者,17世纪初传教士在研读中国典籍时就遇到这样的困难,他们在寄往欧洲的信中写道:文献中词义的不明确似乎不妨碍 中国文人的理解,但对于接受拉丁经院学术训练的传教士来说,确定字词的准确意思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准确翻译避免文化误读
语言差异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差异。全面、准确的翻译能避免 异质文化间的误读甚至曲解。近年来,学术界对历史上“龙”的误译进行了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