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伊塔玛·埃文一佐哈(Itamar Even-Zohar)是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及翻译理论家,他的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是1976年埃文--佐哈在标志文化学派成立的卢汶会议上提交的论文,至今虽时隔三十余年,但仍不失其启迪意义。
本文认为,在传统文学研究中,文学翻译很少与历史记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很难获知,翻译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对国别文学到底发挥了什么功能,或是翻译文学在某国文学中的地位如何。甚至,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特定文学系统中可能存在着翻译文学系统,而仅仅将翻译当作个别现象看待。就此,埃文一佐哈提出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指出,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对文学多元系统所作的任何描述和解释就都是不充分的。
接着作者对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处于中心还是边缘位置,是创新的(主要的)还是保守的(次要的),是由译语文学多元系统的特征所决定的。他对翻译发生于特定文化的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在三种情形之下,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会处于中心地位,作为创新力量,为文学形式库提供新的内容。这三种情况如下:
(a)当某种文学系统还没有明确成型,还处于“幼嫩”的、形成之中的阶段;(b)当文学处于“边缘”(在相互联系的各国文学当中)或“弱势”地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c)当文学中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的情况。
埃文一佐哈认为这三种情况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他分别对这三种情形之下翻译文学与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指出一般发展规律。他认为,除这三种情形外,翻译文学一般在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形成一种次要的文学形式。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所模仿的是译语文学中的主导类型早已确立的传统规范,并不成为文学创新的力量。
作者还强调,假定翻译文学可能处于中心或边缘位置,并不意味着整个系统都处于这一位置。作为一个系统,翻译文学自己本身也是有层次的,当一部分翻译文学可能取得中心位置的时候,其余的翻译文学仍处于相当边缘的地位。
同时,佐哈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的变化会带来翻译规范、翻译行为和翻译政策的变化。当翻译取得中心地位的时候,翻译行为是创新的重要力量,译者在这种情形下很乐意打破本国的传统。在这一条件之下,翻译接近原文,成为充分翻译的可能性就比在其他情况下更大,也就更有可能出现我们所说的“异化”翻译。与此相反,当翻译文学占据边缘地位的时候,译者多倾向于模仿文学系统中业已存在的模式,也就更有可能出现我们所说的“归化”翻译。在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之下,“归化”和“异化”是一对描述性概念,由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并不存在高下正误之分。
与多数传统翻译研究不同,多元系统理论的方法论不是规定性的,而是以文学的系统概念为基础进行的描述性研究,不是给下一次翻译提供指导原则或是对现存翻译进行评判,而是将翻译文本接受为既成事实,探讨造成其特定本质的不同因素。这种研究方法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今天,我们会发现埃文一佐哈的说法有些粗陋。例如,“边缘”或“弱势”这些评价性的术语到底是如何界定的?这到底是政治的标准还是文学的标准?然而,正如赫曼斯(Theo Hermans)所言,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多元系统理论可以为翻译文学的研究提供框架。它简单而清晰,是一种很吸引人的认知工具;它又足够灵活,富有包容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形和事例。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曾经中肯地指出:“但尽管粗疏,它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关于我们如何书写文学史,如何描述过去和现在的形成力量,它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再思考。”事实的确如此,这一理论历久弥新,在翻译研究方法论层面
仍然发挥着可观的作用,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理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