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反对翻译目的论的观点

发布时间: 2022-12-02 09:23:3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从美学上来说,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有自身的意义……美学当然能够发挥许多不同的功能,但是它的功能也可能就是它自身。


布许反复指出,物体本身无功能,但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外界会赋予它一定的功能。


歌德承认他为了给一首诗配上准确的韵而苦吟的事实,这表明对他这样的诗人来说,诗歌的创作远不只是灵感乍现那么简单:


常常还在她怀抱里

我就已经诗兴勃发,

用我的手指在她的背上轻轻地叩出

六步体的节拍。

(选自《罗马哀歌》[Römische ElegienI.5]1.5,[杨武能译])


即使是闻名于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运动也有一个暗含的意图,即为艺术而创造艺术,这使得它和其他艺术分野鲜明。意图在这一意义上昭然若揭(参见Herding, 1987:689;他认为“为艺术而艺术”的运动是一种反理想主义的“反叛的姿态”而已——它有着明确的目的)。


2. 异议(2)是异议(1)的特殊变体。它认为并非每个翻译都有目的或者意图,有的翻译是没有目标的(这里所说的“翻译”是就其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而言,因为在目的论看来,没有目的的行为便不能称其为翻译。目的论也不排除对源语文本亦步亦趋的翻译。当然这是指在目的所明确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的)。


异议(2)也经常将矛头指向文学。基于对异议(1)的反驳,我们已经得出:几乎没有文学翻译仅凭灵感乍现即可挥就。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异议(2)作深入讨论:

a. 认为译者头脑中不一定有具体的目标、功能或意图,他只是将原文的内容翻译出来而已。

b. 认为具体的目标、功能或意图会限制翻译的多种可能性,因此和原文相比,译文的阐释域会受到局限。

c. 认为译者头脑中没有特定的读者或读者群。


让我们来逐一审视这些观点。


a. 广告文本的目的就是宣传招徕顾客。一则广告越成功,说明文本越好。说明书用来描述一个电器如何组装、使用并维修,译得越明白晓畅就越受欢迎。报纸上的种种报道及其翻译也有目标,最起码的目标就是向读者传达信息,它的译文必须在它的期待读者看来达意、明了。毫无疑问,这些“语用文体”必须有针对性,其译文亦然。

也许有人会说,要求新闻必须译得和原文“一模一样”,对原文“忠实”,不过是一种设想。但这也是翻译目的的应有之义。诚然,这也许正是大多数传统文学译者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有时竟有人声称,所谓译者的职责就是控制自己不要越原文的雷池半步。不管是否有人会对译文作什么处理,这都与译者无关。翻译行为理论对译者的任务有更宽泛的理解,包括译者的道德规范和责任等问题。


b. 有人认为,对文学作品赋予目标,将会限制其阐释的可能性。笔者对此的解答如下:由于某些理解不是翻译的目标,一个既定的目的也许会排除某些理解的可能性,但是它会保留原文理解的广度。至于目标可实现的程度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c. 固然,在许多情况下,文本的作者、译者不去考虑谁是具体的读者(如约翰·史密斯),谁是具体的读者群(如社会民主党员)。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译文的受众会指明。即使接受对象是“全世界”,也同样有读者群。只要确信他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表达方式,只要假定人们的才智和受教育程度参差有别,那么他事实上就在有意或无意地针对一定范围内的读者发言。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水平作为一个隐含的标准(读者似乎和自己才智相当……),电台、电视台对最佳新闻节目规划的讨论,总是要使尽可能多的听众/观众理解。


因此,问题不在于没有受众群,而在于它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外表虽欠明晰,但一直存在。目的论还未对这一概念作出详尽的澄清。用接受“类型”(a“type”of recipient)取代接受群体(a group of recipient),沿这一研究方向探索也许会有丰硕的成果。许多时候,认为翻译缺少具体受众的人们往往能更清楚地设想出读者的类型。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翻译再现的层次
  • 下一篇:文章的语境系统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