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指号是容载体,但它本身又是具有人的感官可以获得提示的标记功能的容载体。因此,可能出现的第一种情况是标记与容载物(所指或指称)完全一致;第二种情况是标记与容载物(所指或指称)不是完全一致,第三种情况是标记与容载物(所指或指称)不一致,第二、第三种情况构成了符号的误导性(
misleading)。以下是双语转换中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标记 (能指)与容载物(所指)完全一致high-pressure:高压
少年读物:juvenile books
第二种情况:标记(能指)与容载物(所指)不完全一致
educationist:教育家(英语中-ist只表示从事某项工作者,汉语中“家”指专家)
烈士祠:martyry (英语有宗教色彩;汉语有道德或政治色彩)
第三种情况:标记(能指)与容载物(所指)不一致
bonus:花红(汉语是委婉语、吉利语)
三心二意(的):mercurial(双语中都是比喻词)
指号误导性的典型表现是“望文生义”。下面是美国语言学家 V. Fromkin和R. Rodman在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1988)中对美国学生所作的一次测试:
可是指号的视觉提示性可以引起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解!这也是索绪尔极力强调要认识到符号的任意性的理由。
双语转换中SL指号的误导性是一个需要时时留意的问题:指号有时可能成为“陷阱”,因为它是“视觉或听觉可感”的,因而可以使人产生错觉。一般说来,误导不是双语转换的必然现象,只是或然现象,或然率视乎双语在命名中的差异程度。汉英命名法差异是比较大的。汉语命名重“因形见义”或“因义就
词”,总之是力求见到文字即可以想到它提示的意义。这就是《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当然,这时的“可识”和“见意”也都只是提示,而且提示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也可能误导)。英语在基本词汇命名上,任意性很强,但合成词、加缀词也有提示性,已如上述。此外,双语在比喻法上的差异也很大,差异在视角的不同手段(明喻、暗喻、借喻等)上大同小异。影响人们观物察意的因素常常是个文化问题(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有时则纯粹是个感觉经验的差异(如“crystal clearness”,说英语的人认为水晶的晶莹给人感觉最强烈,而汉语则说“黑白分明”、像“白纸黑字那么一清二楚”,认为黑白之分感觉最强烈)。观念产生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的依据则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因此,在认识论上,无论操何种语言的人,对意义的共核(common core),看法都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方法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