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首先简要考察一下文本变形(textual deformation)的系统,它出现在每一篇译文中,并阻止译文成为“对异的考验”。这样的考察我称之为翻译解析(the analytic of translation)。解析有两个层面:不仅指笛卡儿式的对变形系统的详细分析,而且指心理分析层面的解析。变形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表现为一系列导致翻译偏离原文目标的倾向或力量。因而翻译解析也就是发现这些力量,展现它们在文本中显山露水的地方——有些类似巴什拉(Bachelard)本着“心理分析”的科学精神,以求揭示唯物主义者的想象如何扰乱了自然科学客观的目标。
在详细考察文本变形的力量之前,我有几点说明。首先,此处提出的解析是暂时的:它是以我个人作为译者的经验为基础形成的(主要是拉美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由于变形的力量会招致许多苛责和抵制,若要将这种考察系统化,还须其他领域的译者的补充(别国语种和著作的加入),以及语言学家、诗学研究者、心理分析学家等的加入。
这种负面的解析还应该有正面作为其对应物予以扩充,后者(即正面的解析)虽然往往直觉性强,不够系统,但总是可以限制翻译中的变形。可是这种两面都兼顾的做法作为一种反系统,必定会导致对反面倾向的中立、弱化处理。正反两面的解析也会使翻译批评既不是一味的描述,也非全然的规定。
所谓负面的解析主要关注的是种族中心主义、吞并主义者的译文,以及超文本的翻译(hypertextual translations)(如对作品的戏拟、模仿、改编、随意改写),这些都是变形力量活跃的场所。每个译者都不能避免这些力量的影响,即使他/她的翻译目标与此无关。另外,还有一些无意识的作用力是译者自身存在的一部分,它们决定着翻译的愿望。认为译者仅仅意识到这些力量就能摆脱其影响,不过是幻想而已。要摆脱无意识的影响,译者的实践就必须接受解析。正是通过对“控制”(心理学意义上的)的服从,译者才有望从束缚自己翻译实践的变形系统中解脱出来。这一系统是两千年的传统,也是每个文化,每种语言的种族中心结构的内化了的表现。与其说它是粗陋、欠完善的系统,不如说是一种“被加工雅化的语言”(cultivated language)。只有“被加工雅化”的语言才可用来翻译,也总是这样的语言对翻译中的众声喧哗作最顽固的抵抗。它们会抑制无意识的作用力。用心理分析法观照语言及语言系统,这对“翻译学”大有裨益。这一方法也必须是分析者研究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去体验翻译,把它视作心理分析的重要一维。
最后一点,以下主要集中讨论的是文学散体文(literary prose),即小说(novel)与随笔(essay)翻译中的变形倾向。
文学散体文收集、重组并混合一个社群的多语空间,它调动并激活共存于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多语”整体性。这在不少作家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巴尔扎克、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巴斯多斯、罗萨、加达等。因此,从形式上来看,在基于语言的世界中,散体文,尤其是小说,体现了某种无定形性(shapelessness)的特点,这正是小说中多种语言及其系统共同酿造的结果,也是经典作品所谓大散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