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1942-1991)简介

发布时间: 2022-11-14 06:37:1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贝尔曼的翻译哲学与阐释学密切相关,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1942-1991)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场而闻名译学界。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naturalization)。贝尔曼的代表作主要有《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L'épreuve de l'é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1984) 和 《翻译批评论:约翰·邓恩》(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John Donne,1995),它们都在法国译学界引起轰动。前者以“异的考验”为主线,对路德以来的德国译事、译论进行了考古式的挖掘和梳理;后者则是对翻译批评的批评,以现代阐释学为哲学基础,试图将自发而混乱的翻译批评理论化。


贝尔曼的翻译哲学与阐释学密切相关。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的基础上。贝尔曼认为现代阐释学,尤其是利科与姚斯所发展的有节制的现代阐释学,有助于澄清自己作为一个译者、译文读者、译文分析者,乃至翻译史家的经验。


《异的考验》对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也有很大的影响,正是韦努蒂于2000年把贝尔曼的论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1985)(即本文)译介到英语世界,使之在英语译界广为人知。此处的“考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目标语文化在体验外国语词、文本时所经历的异的考验;其二是指外国文本从原来语境连根拔起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贝尔曼指责以往翻译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他详细地描述了译本中存在的种种变形倾向,认为文本变形系统(system of textual deformation)阻碍了异的进入。他把对这些变形的分析称为“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中心主义、兼并主义主宰的译本以及超文本翻译。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一共总结出12种翻译中的变形倾向,并辅以许多取自拉美小说翻译的例证。另一个术语“正面解析”是指对还“异”以本来面目的译本的分析。贝尔曼推崇的直译是指依附于字面(letter)的翻译,字面即目标语中多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the range of signifying possibilities in the TL)。他认为优秀的译文应该对原作的语言文化中的“异”怀有敬意。和海德格尔一样,他赞誉荷尔德林极端直译制造出的“德语一希腊语”译本,认为它揭开了处于遮蔽状态下的翻译的本质。


贝尔曼的著作融哲学思想与翻译方法为一体,别具一格,可惜他英年早逝,很多观点没有来得及深入展开。庆幸的是他曾探讨的异化、翻译伦理等问题都已被译界后起之秀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 上一篇:词句意义的游移性
  • 下一篇:文章字句意义的“不确定性”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