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12.既然“foreigner”来自欧洲,再译为“外国人”就没有必要,所以只译为“一个人”。而用“from”引出的介词短语只有译为动词“来 自……”才能对后续话语形成推动并与随后出现的“到达”呼应。原文自 然朗读时“any part”必然重读,说明其意义很重要,所以译为“无论…… 何处”,从而使汉语译文也获得与英文相应的强调。这种译法既是出自动态化的考虑,又是突出关键词义的需要,从而在总体上使译文得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
13.“our great parent”究竟是父亲还是母亲?这在不同国家是有不同倾向性指示的。美国民族常用的象征是自由女神而不是男神,应该理解为阴性。然而,这个问题其实也无关紧要,所以干脆果断地处理为“祖国”。
14.究竟如何“bless the hour"?那就是把此时此刻作为神圣的时刻铭记在心中。原动词“bless”中的宗教意义在汉语中则转移到了后面,自然成为“时刻”的限定成分。
"distressed"在《英汉大辞典》(陆谷孙主编)中的相关释义是“痛苦的;悲伤的;苦恼的;忧虑的”,综合其意并究其根源便可得出“不幸 的”这一概括性意思。
"navigable rivers"直译只能是“适宜通航的江河”,这里化繁就简,取双音词“河道”更显得工整明快。
15.“...I have bread for thee ”中“have”这一具有静态取向的动词如果直接译为“有”就显得十分平白,句子只能是“我有面包给你”或 “我有你的面包”。轻读“有”没有力度,重读却有些可笑(“有你的,你怕什么!急什么!”)。把静态词语中所蕴涵的动态过程用改变动词的手法 译出来就完全可以接受了。
“sobre” 一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法,在《英汉大辞典》中的释义是:“1)未醉的;不过量饮酒的;2)适度的;有节制的;3)严肃的;持重的;4)冷静的;清醒的;5)不言过其实的;符合实际的;6)(颜色等)素淡的;黯淡的。”这里译为“朴实”是综合各种词义根据语境推理出来的:一个人如果能在变化缤纷的世界保持“冷静、 清醒、严肃持重、有节制,不言过其实”,那他就是能够保持本色而显 得“朴实”。
16.“...a comfortable fire-side to sit by, and tell thy children...,中逗号后的部分并不因逗号的隔开而与前面的部分在意思上拉开距离,只是为了用舒缓的行文表现美国人对创业成就的骄傲感。因此,译文用“让你在炉火边……”把逗号前后的两部分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体现原文不紧不慢的行文语气所传达的那种洋洋得意的感觉,又能使译文话语“一气呵成”。
17.“immunities”原意是“(外交)豁免权”,这里是转义。根据上下文,读者当然不会把它理解为今日少数腐败官僚为自己及其亲属搞的“特权”。这说明某些词语的褒贬意味完全取决于时代和语境,不能脱离时代和语境去理解。
18.“If”引导的句子,译文完全采取顺译方式。从翻译中可以看出,为了通过顺译再现原文所谓的“思想流”或“意识流”,在汉语中重复使用关键性词语(尤其是动词)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法。此处译文重复使用了动词“教育”、“尊重”和名词“政府”。
19.“form”如译为“形成”或“构成”就显得太机械,与中心名词 “wish”语义不合,人心中的愿望虽然确实是渐渐“形成”的,但一旦形 成就是“怀有”。
“the most consolatory prospect”若照字面直译就是“最能慰藉人的前 景”,但中国人常把同样的意思说成所谓的“身后事”或“后事”,和 “前景”正好相反。所以,这里只取关键词“慰藉”加以概括,也使音节 工整有致。这同时还说明,对英语所谓形容词或修饰成分的理解和翻译有 时比名词更加重要。
“when he dies”直译为“临死”或“临终”表面上显然不如“弥留之 际”更具文学情调,但实际上若再细究“die”的意思的话,我们也许还 会感到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清楚的:“when he dies”究竟是死时还是活 着的时候?因为还能看到“前景”,我们只能说“还活着”,从而得出 “弥留”的结论。
20.通过“去”字的反复使用而使词组密切衔接,这也是把英语用 “and”所表现的形合模式转变成汉语用逗号和动词所表示的意合模式。
“just,grateful and industrious”三词均译为四字词组,从而获使节奏工整。其中“just” 一词应全面理解,即对别人“公正”,对自己则要求“守法”,但如果译为“合法”则显得有些被动感,所以不宜采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