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红楼梦》摹声的翻译处理

发布时间: 2021-06-30 09:20:2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红楼梦》善于利用拟声手法,创造出跟听觉大体相似的拟声词,以反映人、物及自然声音的节律,让读者能感到事物声响的直观性和...



摹声(Onomatopoeia),又名“拟声”、“声喻”,就是利用象声词模仿人声、物声和自然界的声音来渲染气氛,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比如(蜜蜂)发嗡嗡声(to hum)、(猫) 咪咪叫/唯唯叫/发呼噜声(meou/meow,mew,purr)、咯咯地笑(to cackle)、(机器)昨咕声(to clatter)、(铃链)叮当作响(to tinkle)、(雨) 噼噼啪啪地(pitter-patter),等等。《红楼梦》善于利用拟声手法,创造出跟听觉大体相似的拟声词,以反映人、物及自然声音的节律,让读者能感到事物声响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再创造,给读者栩栩如生的感受,从而收到语言的绘声效果。


1) 那小丫头在窗外只说得一声:“是绮大姐姐的。”抬起脚来咕咚咕咚又跑了。(第二十六回)


杨译:

"They're from Yixian," cried the little girl through the window, then quickly galloped away.


霍译:

'They're for Mackerel.' The little maid paused long enough to bawl an answer through the window, then picking up her heels, went pounding off, plim-plant,plim-plam,plim-plam,as fast as she had come.


这是写“一个未留头的小丫头子”,匆匆忙忙给红玉送花样子。作者在此处共写了三个“跑”字:一是“向红玉掷下,回身就跑了”;二是 “也等不得说完就跑”;第三就是该例“抬起脚来咕咚咕咚又跑了”。这 三个“跑”字——特别是第三个“跑”字前加上了象声词“咕咚咕咚”,活现出一个天真、匆忙、不经心的小姑娘的神态。如此强烈的表现力要“归功于”句中摹声辞格的运用。


杨译将这三“跑”分别译为scampered off,running away, galloped away;霍译为 darted out,rushing off,plim-plam,plim-plam, plim-plam。对照原文,杨译没有体现出象声词在原作中较为突出的表达效果,而霍译用了一个词典不收的拟声词,绘声绘色,十分生动形象。


读过英国作家Thomas Hardy的长篇小说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的读者或许还记得,小说第十章有一处描写三个女人在一起嘲笑苔丝的情景:第一个是中年妇女,她的笑声是Ho-ho-ho! 第二个是喝过酒的醉醺醺的女人,她的笑声是Hee-hee-hee!第三个是个老太婆,牙齿漏风,她的笑声则是Heu_heu-heu!哈代所用的这三个拟声词,与霍克斯在该句中的plim-plam,plim-plam,plim-plam如出一辙,也都未收人词典中。像哈代这样在作品中创造性地 运用拟声词,能够很大程度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作为译者的霍克斯,从忠实于原文和符合译人语的表达习惯两方面着眼,发挥英语拼音文字的优势,成功地再现了曹雪芹创造的音响、音趣——这种再现之所以“成功”,是与译者正确把握原文意境,分析理解其修辞效果分不开的。反之,如果忽略摹声辞格在原作上下文中的积极作用,势必造成译文表达效果上的不足和缺憾。


2) 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第三十八回)


杨译:

Baochai played for a while with a spray of fragrant osmanthus,then leaned out of the window to toss some petals into the water so that the fish would come and nibble at them.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