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的翻译理论

发布时间: 2021-06-29 09:13:59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科技翻译”的特点与“充分翻译”有相似之处。在科技材料的翻译中,内容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语言表达形式的重要性。之所以要翻译某一科学文献,往往不是因为这个文献有什么语言文学上的价值,而完全是由于文献的内容可用于本国生产或科研部门,具有借鉴的价值。


萨瓦里除对翻译类别作出上述划分外,还归纳总结了翻译实际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指出所有翻译规则不外乎以下12项:(1)必须译出原文文字;(2)必须译出原文意思;(3)必须译得读起来像原作;(4)必须译得读起来像译作;(5)必须反映原作风格;(6)必须带有译者风格;(7)必须译成与原文同时代的作品;(8)必须译成与译者同时代的作品;(9)可以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10)不可对原文进行增减加工;(11)诗体必须译成散文体;(12)诗体必须译成诗体。


很明显,以上12项成对的、相互矛盾的翻译原则属于描写性原则。萨瓦里对各原则的特点和功能,一一作了较明确的阐述和描写,但没有肯定或否定哪一种原则更好。萨瓦里认为,译者可以根据本人所好,根据原文、译文及读者的要求,分别选用不同的原则。


萨瓦里着重指出,要获得圆满的翻译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的读者要求,提供不同性质和风格的译文。就是说,在动手翻译之前,应该首先解决为谁而译的问题。译者根据读者的水平和个人爱好,至少可以把读者分为四类:(1)完全不懂原文语言的读者,他们阅读译作只是出于好奇或对源语文学的爱好;(2)正在学习原文语言的读者,他们阅读译作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原文语言,了解源语文学;(3)曾经学过原文语言但后来又忘记了的读者;(4)精通原文语言的读者。由于这四种人阅读译作各有各的目的,同一篇译作就不可能同等地适合于所有这些人。例如,不懂源语、出于好奇心来阅读的人只欣赏原文故事情节,因此喜爱意译的作品;而正在学习原文语言、希望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的学生,则喜爱直译的作品。任何译品, 只有由特定的读者来读,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出它的作用。


萨瓦里提出的这个读者分析法是不少人接受的一个观点。追根溯源早在古代的奥古斯丁、中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伊拉斯谟和随后的德莱顿、近在19世纪的阿诺德和纽曼,都对这个问题作了重要的阐述。到了 20世纪,它尤其引起了交际翻译理论家如奈达等人的重视。翻译的正确与否,在于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否等同;不同读者要求产生不同译文。这是围绕读者和读者反应提出的两个观点。 能不能把二者联系到一起,又怎么联系到一起,这是萨瓦里没有阐述,但却是值得人们深入探索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