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勃兰兑斯尖锐地指出,丹麦文学处于惊人的停滞状态,比西欧各国落后 了四十年;它的某些特征对社会进步是有害的。丹麦文学具有淳朴的诗意,但思想上薄弱,缺乏变革的要求;这种文 学充满了“非常抽象的理想主义,它不是以我们的生活为题材,而是以我们的梦想为题材。这种理想是对现实的逃避 ”。勃兰兑斯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丹麦作家大部分是官员、牧师和大学教师,他们受官方思想和神学 的束缚,只能写出一些毫无生气的作品。勃兰兑斯大声疾呼,要求发挥个人的自由意志 和独立思考,在文学上成ー个“ 近代的突破”,他指出:“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 题来讨论。”他为北欧文学提示了前进的方向。
勃兰兑斯的激进民主主义文学观震动了北欧,他虽然不断受到攻击和迫害,这些思想却迅 速地传播开来。丹麦的雅科布森(1847—1885)、挪威的易卜生、比昂松 (1832—1910)、加尔伯利(1851 —1924)、 李(1833—1908)和基兰德(1849—1906)等人纷纷起来响应,ー时形成了一次強大的文学运动。早期介绍勃兰兑斯的 当数侍桁,他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了《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随后,他还翻译了《拜伦评传》、《海涅评传》和《 法国作家评传》。第二个翻译勃兰兑斯作品的高潮应为20世紀80年代,这一阶段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张道真翻译的 《流亡者的文学》和《法国文学的反动》、刘半九翻译的《德国文学的浪漫派》、高中甫翻译的《青年德意志》、徐 式谷翻译的 《英国的自然主义》和李宗翻译的《法国的浪漫派》,共六卷本。另外还有成时翻译的《十九世纪波兰浪 漫主义文学》。1993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世界学术名著导引丛书》中收了朱寿桐编的《宽容的魔床:勃兰兑斯〈十 九世纪文学主潮〉导引》。本书论述 了《主潮》一书揭示的社会时代和书中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及《主潮》的史学 价值等。
自然主义作家如卡尔•吉勒鲁普和亨里克•彭托皮丹,都是名噪ー时的人物,1917 年两人同获诺贝尔文学奖。吉勒鲁普的早期作品就具有欧州自然主义色彩,主 要著作是小说《日耳曼人的弟子》 (1882)、《敏娜》(1889)和《磨房》(1896)。吴裕康翻译的《磨坊血案》,被收人漓江出版社推出的“获诺贝尔文 学奖作家丛书”。彭托皮丹 的主要成就是深刻剖析当时社会的小说,如《天国》( 1891—1895)、《幸福的彼尔》 (1898—1904)和《死人的王国》(1912—1916)等。这些作品在丹麦和世界文学史上都 有一定地位。史慎微、余生译 过彭托皮丹的《幸运儿彼尔》。赵东辉和邱丰松均翻译过《乐土》。袁恩华译的《皇家贵宾》,则载于1979年第6期 《世界文学》。
20世纪前半叶中,丹麦最著名的小说家是马丁 •安德逊•尼克索。尼克索 (1869—1954)原名马丁 •安德逊,他自幼做过牧童、报童、农场雇エ、石匠、鞋匠和泥水匠,后来勉强进了大学。尼 克索自1893年左右开始写作,在六十余年内发表过大量 的政论、演说、诗歌、剧本和小说。他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批 判和暴露现实的,但带有悲观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属于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后期的代表作是著名的长篇小 说三部 曲:《征服者贝莱》(1906—1910)、《蒂特——人的孩子》(1917—1921)和《红色的莫尔顿》(1945—1948),它 们真实地反映了丹麦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过程。尼克索作品译介情况如下:
成时译《沦落》、《小母亲狄蒂 》(平民出版社,1955)。
施蛰存等译《尼克索短篇小说选》,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出版。施蛰 存译《征服者贝莱》一、ニ卷,于1956年、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陈蔚译《征服者贝菜》第三、四卷分别由作家 出版社于1958年、1959年出版。
1958年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了由邹绿芷等人译介的尼克索著《蒂特三 部曲》 之一《活着的姑娘》,之ニ《人的女儿》,之三《走向星星》(范之龙译)。杨霞华等译《尼 克索短篇小说选 》(新文艺出版社,1956)。赵蔚青译《蒂特,人的女几》(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1)。徐声越译的《红莫尔顿》,于 195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957年作家出版社还出版了克雷莫娃等著杨霞华译的《尼克索评传》。德 国作家齐姆林著《马丁 •安德逊•尼克索》由晋亚圭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出版。
约翰内斯•威廉•延 森(1873—1950)出生在日德兰半岛法瑟,曾在哥本哈根大学学医,1895年开始文学创作。它的主要作品《漫长的 旅行》(1908—1922)是描写人 类发展过程的神话小说,2001年林桦将其中的两部《失去的土地》和《冰原》翻译 出版。延森的小说、诗歌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三绝。他也是丹麦语言革新的大师。 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卡伦•布利克森•布利克森(1885—1962)丹麦女作家。她的《七部神奇的故事》 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而《非洲的农场》(1937)和《草坪上的影子》(1960)则描绘了 她旅居非洲的生活。钟通、展星、王依侬分别翻 译了她的《非洲的农场》。
汉斯•基亚克(1898—1962)出生在日德兰半岛的海松,曾在大学攻读法律。早 年在丹麦杂志上发表文章,后来成为丹麦共产党报纸和杂志的主要文学评论员。他的小说《渔民》(1928)、《日工 》(1936)和《新时代》(1939)是丹麦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依文据1953年俄文版转译汉基亚克著长篇小说 《魔鬼的钱》(新文艺出版社,1957)。
国内翻译的丹麦其他文学著作还有:
蒋荣伯译亨斯•歇 尔菲克的《失踪的官吏》,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
穆俊、严珏译贺尔的《诡辩家》,世界书局1940 年8月版,书前有顾仲彝和楼适夷的序文。
董秋斯译爱•约根森著《佳作》,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出版。
周柏冬、杨衍松译的《霍尔堡喜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5年4月出了第三版。
孙宛裳译霍格• 汉森《东方》,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出版。
张砚秋译《小迷糊莉吉》,是丹麦作家米•克鲁斯的作品, 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艾布•斯潘•奥尔森绘画的《五只怪物》、《小精灵住的地方》、《暾琴茨婆婆 》。 是获国际安徒生奖图画故事丛书,1988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为王敏。该丛书还有叶君健翻译的《枞树 》,由斯文德•奥托• S绘画。
责任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