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在译学研究之中引入“摘”这一概念的目的,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变易,甚或耗散与消亡的基本机理。这一机理左右着翻译中的信值指数和成败因子了解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潜在“熵”化机制及其成因,有益于洞悉译事实质和文化形质,以便在从译之时,采取可行之法,防微杜渐,消患于未然。而在译事活动中,信息被“熵”化的现象,最常见于文化翻译。作为文化翻译工作者,我们在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翻译过程中,对此种现象之体会可谓刻骨铭心,透彻心肺,然而却又常常无可奈何,无计可施。翻译过程中信息的“熵”化现象出现于三个环节和两个方面。
所谓三个环节,两个在译者方面,即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和译述。如果对原文的解读有误,当然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曲解;如果解读正确,但在译文组织方面用词不当或表述上出现逻辑错误,同样导致信息的异化和流失。第三个环节就是读者对译文的解析和理解。正确无误的译文,并不能保证信息完整准确地被解读和接受。要正确完整地解读和接受译文信息,读者自身的素养和对相关领域、相关文化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缺乏必要的背景和专业知识,读者在阅读完美无缺的译文时,同样也会产生误读和误解的困厄。
限于篇幅,这里只举一例说明对原文解读之误所导致信息异化,甚或“熵”化的不良后果。
据《孟子•尽心章句上》第26节记载,孟子曾经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里的杨子说的是早期的道家人物杨朱。杨朱大约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隐士一类的人物,其处世哲学经 《孟子》等书的辗转传扬之后,被后人解释为“人人为自己”的绝对自私自利思想。
杨朱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家著作《列子》里。《列子》中有《杨朱》一章,较为具体的介绍了杨朱的哲学。西方一些学者在翻译 《列子》时,将《杨朱》(如Anton Eorke及James Legge等)一章译为 Yang Zhu's Garden of Pleasure,即《杨朱的乐园》。如果杨朱的哲学思想被解释成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绝对自私主义,那么他的思想是否就可以理解为个人享乐主义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杨朱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不是绝对自私主义。杨朱的生卒年代不已不可考,大致生活在墨子(约公元前479—前381年)和孟子(约公元前371—前289年)的年代之间。因为在《墨子》一书中,未曾提到过杨朱,而在《孟子》一书中,杨朱已经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