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译者必须具备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和两种文化的交际能力,包括支配语言用法的语码规则知识、限制语言应用的规约知识和运用这些规约的能力;为三个语言元功能的表达提供选项方面的知识,和提供选项以充当言语行为的知识和能力,这些可用的选项符合一系列支配交际行为,即话语产生和理解的言语社团行为准则;目的是理解并运用不受语境制约的文本,借此进入对语境敏感或情境化了的话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翻译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翻译内部因素,如原作者、原文语言、文化和审美特征、原文读者、译文自身、译文读者等, 以及直接影响翻译质量的翻译能力,还有翻译观念、翻译动机、读者接受与审美期待等都对塑造翻译产品的表现形态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外部因素,如原语语言、文化与社会语境,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译入语文化系统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赞助人、翻译规范等,在不同的翻译语境下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译者的翻译活动。 这些内外部因素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制约着翻译实践,最终体现到译文中来。对职业译员而言,对原语文本的充分理解,语言外的百科(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较强的目标语写作能力,对翻译原则和步骤的娴熟掌握,对职场和商业运作的了解都对他的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处于诸多影响因素的“矢量合力”之下。从翻译史上看, 翻译并非孤立的现象,在本质上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宗教等相联系,而且往往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贵族阶层和机构所支持;赞助者的权力或者译作产生的批评语境,某些情况下甚至给译者提供了 “弹药”,从而赋予他们的工作以合法性;这反过来也使得他们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中留下印记。翻译对欧洲各国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早期的思想活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当然,译者旣然是翻译主体,就不会只被动地受这种外在合力的摆 布,所有的影响只能通过译者主体的心智运作来实现。在以上提及的诸因素中,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也具有主体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和译者一样,都不是孤立的主体,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构成了—种共在自我,这就涉及主体间性问题,体现出一种翻译伦理关系。翻译既是认识活动、生产实践活动,也是交往活动。翻译的主体间性是翻译作为交往活动而派生而来的属性。当然,这里的交往活动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活动。主体间性虽然存在,但却并不是以同样的程度体现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翻译范畴从整体上看也是一种以连续体呈现的存在。文学翻译比较而言倾向于体现程度更高的主体间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