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范•勒文-兹瓦特的翻译转换的比较--- 描述模式

发布时间: 2018-04-29 09:00:5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这一分析模式包含从5000字的选文中统计每类转换的例证数, 检验出现的型式(patterns)。已有约70位范•勒文-兹瓦特的研究生运用了这ー模式,主要研究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学的荷兰语译本。结果显示,语义转换占有优势,同时,具体化和解释也颇频繁。范•勒文-兹瓦特(van Leuven-Zwart,1990:92 - 93)认为,她所分析的作品的翻译策略是以译文为中心的,对目的文化中的可接受性颇为注重。范•勒文-兹瓦特的模式将分析结果与更高层面的话语分析联系起来,并试图确认相关的翻译规范,这ー额外步骤意味着范•勒文-兹瓦特的模式比以语言为主的分析模式更进了一歩,而以语言比较为主则是维奈和达贝尔内以及卡特福德的著作的主要特点。这是ー个重大进展,它与吉迪恩•图里著作中关于规范和可接受性的论述联系了起来。


总体而言,这种模式也有一些与分类有关的缺陷:第一,正如范• 勒文-兹瓦特本人部分意识到的(van Leuven-Zwart, 1989: 153 - 154), 这ー比较模式极其繁杂。在区分不同种类的转换时实际上会互相交叉,因为总共有8个大类、37个小类,它们都没有明确的区別。第二,记录长篇文本的所有转换也会有困难。也许这个问题在一定程 度上依靠对电子文本的电脑辅助分析,就可以得到解决。第三,将核心译素作为一种等值尺度,会遇到与其主观性相关的问题。


最后,对转换种类与元功能和故事/话语层次所作的统计匹配, 似乎无法区別各类转换中不同例证的重要性。这使得有些人批评它只是借统计学的名“捣弄数字”而已;因此有必要在认识交际情景和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发展ー种对微观转换效果进行详尽批评的分析方法。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