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但是,最困难的一点还在于原文重要词语中所包含的全部“语气价值"(tone-values或valuations)。确定语气价值,完全弄清语篇的内在关系和它与其原文读者(观众)之间的关系,继而扩大到为该语篇提供素材的整个文化领域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这种“同心圆”般的联系层层扩大,没有止境。对这种联系的理解越是深刻广泛,越有利于“透彻理解”;在另一方面, 共时的理解也必小可少。斯坦纳列举了简▪奥斯汀小说的片段来说明理解作者“个人语汇”时,广泛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从而了解作者用词习惯,以及他(她)给词汇赋予的个人特色,以便能体察出他(她)某部作品中的某些词汇背后潜藏的“语义流”。这种了解,被一些语言学家称为“前信息"(preinformation),这对恢复作品词汇的“色调”,以及这些词汇背后政治、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已随历史变迁而改变的语义价值和伦理价值颇有裨益。
语言不断变化的特性使得词汇和语法表意的能力和表达的意义也不断变化,所以“刻舟求剑”式的理解方式在翻译前时代的作品时是根本行不通的。每一个语言现象都具有时间性。一旦使用一个词,就等于打开了它的全部历史,必须细致揣度语义中的“历史流”,必须勤于利用工具书,如《中古英语词典》(Middle English Dictionary )、《牛津英语詞典》(0. E. D.),以及各种谚语词典、地名词典,甚至一些下层社会用语词典等。而要完全深入地理解一段文字,还需要特殊的洞察力,一种“推测手段”(speculative instrument)。学识和勤奋都不能代替洞察力,不能代替观察问题时一针见血的本能。
斯坦纳所关心的翻译首先表现为一种解释(imerpretation)。这能够使语言在当时发生的范围之外仍保持生命力。我们听、读过去的任何一段话,都是在进行翻译。读者、演员、编辑都是过去语言的翻译者。翻译的模式便是使一条信息经过改造、由原语过渡到译语的过程。语际翻译的障碍显然就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同,要经过解释性的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疆界。语内翻译所涉及的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差距是时间上时;语际翻译两者之间的距离则是语言上的;而时间的距离可能比语言的差异更难处理。词义的演变往往在表面上看不出来,只有在明确的上下文里才会显现出来。年代久远的文字,看起来显得越规范,越不容易确定其历史意义。从德莱顿的时代开始,英语现代化的进程非常迅速。许多译自古代戏剧和诗文的作品,现在看来都是懒惰的译者淡化甚至是歪曲原文的成果。语内翻译尚且如此,进行处于时间和距离双重压力下的语际翻译时更不能掉以轻心。,
文学艺术的存在和社会的历史真实感都有赖于持续不断的语内翻译;要保存文明的成果,就须对过去的东西进行翻译,这样说并非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