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6.加强卓越工程师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加强卓越工程师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加强工程教育,加强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建设,优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结构,自主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人才的自主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当前,我国卓越工程师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快。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基础学科博士生培养为重点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在这两大重点领域的分类发展改革实现率先突破。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攻方向。
加强卓越工程师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提升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开创新局面。
7.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指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开拓市场化和社会化就业渠道、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面对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我国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针对这一历史新高,2023年12月1日,教育部决定实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3年12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2024年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其中多场活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服务对象。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8.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是指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坚持与产业结合、与地方和政府政策结合、与社会区域结构结合、与个人终身学习结合,坚定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适应性与吸引力。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挑战,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并部署了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战略任务。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9.在教育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
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是指以教育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为载体,对内推动教育变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外参与国际教育治理,加快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
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化发展与转型正深刻改变全球社会,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和历史机遇,我国实施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并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教育是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教育。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1月30日至31日,由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国拥有丰富的科技与应用场景、海量的教育数据资源和终身学习的强大需求,我们要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将中国数字教育打造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实践平台,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和变革提供有效选择。
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方向上开辟发展新空间,是我国教育事业应对世界变化、引领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并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10.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任务。2022年4月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家”。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
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有利于全方位地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水平,造就人民教育家,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周洪宇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兼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邢欢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柳单位系该校教育学院)